《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子CAD技術(第2版)》通過實例介紹了應用最廣泛的電子CAD軟件Protel 99 SE的各項功能和使用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子CAD技術(第2版)》分為Protel 99 SE基礎知識、電路原理圖設計系統、印制電路板設計系統、電路仿真及信號分析4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子CAD技術(第2版)》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把Protel 99 SE的各項功能與具體的應用實例緊密結合在一起,并插入一些關于印制電路板工程設計的實用知識,只要按照書中精心提煉的實例步驟去操作,即可很容易掌握這項以Protel 99 SE為強大工具的電子CAD技術。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子CAD技術(第2版)》可作為高職和高專學校電子類、電氣類、自動化及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電子電氣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參考用書。
關健,1956年7月1日出生,具有高級工程師和副教授“雙師”職稱,現任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自動化工程系主任,電氣自動化專業帶頭人。
1997年至今在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任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主任,講授了《電路基礎》、《電子技術》等多門課程。多年來,任吉林市科研項目評委專家,多家企業技術顧問,主持研制的“數控高頻脈沖退磁器”、“變電所倒閘操作智能防誤模擬實訓系統”為省級科研項目。
第1章 Protel 99 SE基礎
1.1 Protel 99 SE概述
1.1.1 Protel 99 SE的運行環境、安裝及卸載
1.1.2 Protel 99 SE的功能模塊
1.1.3 Protel 99 SE的文件組成
1.2 Protel 99 SE的基本操作
1.2.1 Protel 99 SE的啟動和關閉
1.2.2 進入Protel 99 SE設計環境
1.2.3 Protel 99 SE文件管理
1.3 設計組管理
1.4 Protel 99 SE的窗口管理
1.4.1 Protel 99 SE窗口界面
1.4.2 窗口管理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原理圖設計環境的設置
2.1 進入原理圖設計系統
2.2 窗口設置
2.2.1 View菜單中的環境組件切換命令
2.2.2 設計管理器的切換
2.2.3 工作窗口的切換
2.2.4 元件管理器的切換
2.2.5 狀態欄的切換
2.2.6 命令欄的切換
2.2.7工具欄的切換
2.2.8 繪圖區域的放大與縮小
2.3 圖紙設置
2.3.1 圖紙尺寸
2.3.2 圖紙方向
2.3.3 圖紙顏色
2.4 網格和光標設置
2.4.1 網格設置
2.4.2 光標設置
2.5 其他設置
2.5.1 Document Options中的系統字體設置
2.5.2 文檔組織
2.5.3 屏幕分辨率設置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原理圖設計
3.1 原理圖工程設計方法
3.1.1 原理圖的組成及作用
3.1.2 識別原理圖(讀圖
3.1.3 原理圖繪圖設計原則
3.1.4 元件的位置
3.1.5 電源和地的處理方法
3.1.6 原理圖設計基本流程步驟
3.2 元件庫的的管理
3.2.1 裝入元件庫
3.2.2 管理元件庫
3.2.3 查找元件
3.3 元件操作
3.3.1 放置元件
3.3.2 編輯元件屬性
3.3.3 元件點取
3.3.4 元件選取與取消選取
3.3.5 元件移動
3.3.6 元件的復制、剪切與粘貼
3.3.7 元件的刪除
3.3.8 元件的排列與對齊
3.3.9 復原與取消復原
3.4 繪制電路原理圖的工具
3.4.1 導線(Wire)
3.4.2 總線(Bus)
3.4.3 總線進出點(Bus Entry)
3.4.4 網絡標號(Net Label)
3.4.5 電源與地線(Power Port)
3.4.6 放置方塊電路(Sheet Symbol)
3.4.7 方塊電路的進出點(Sheet Entry)
3.4.8 電路的輸入/輸出點(Port)
3.4.9 節點(Junction)
3.4.10 忽略ERC測試點(No ERC)
3.5 繪圖工具欄
3.5.1 繪制直線
3.5.2 繪制多邊形
3.5.3 繪制圓弧與橢圓弧
3.5.4 繪制曲線
3.5.5 放置注釋文字
3.5.6 放置文本框
3.5.7 繪制矩形或圓角矩形
3.5.8 繪制橢圓
3.5.9 繪制餅圖
3.5.10 插入圖片
3.6 層次電路設計
3.6.1 層次電路設計方法
3.7 一個完整的電路實例
3.8 報表
3.8.1 網絡表
3.8.2 元件列表
3.8.3 交叉參考表
3.8.4 網絡比較表
3.8.5 ERC表
3.9 原理圖輸出
3.9.1 輸出到打印機
3.9.2 輸出到繪圖儀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上機實訓一 兩級阻容耦合三極管放大電路原理圖設計
上機實訓二 雙路直流穩壓電源電路原理圖設計
上機實訓三 三相橋式全控整流主電路原理圖設計
上機實訓四 晶閘管觸發電路原理圖設計
上機實訓五 8031單片機存儲器擴展小系統電路原理圖設計
第4章 原 理圖元件庫編輯
4.1 元件庫編輯器概述
4.1.1 加載元件庫編輯器
4.1.2 元件庫編輯器界面簡介
4.2 新建庫及添加新元件
4.3 元件庫管理
4.3.1 元件管理器
4.3.2 查找元件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4
實訓指導 繪制雙列直插式元件24C16B芯片
第5章 印制電路板圖的設計環境及設置
5.1 印制電路板概述
5.1.1 印制電路板結構
5.1.2 元件封裝
5.1.3 印制電路板的基本元素
5.2 PCB文件的建立和保存
5.2.1 新建PCB文件
5.2.2 打開已有的PCB文件
5.2.3 保存PCB文件及文件格式轉換
5.3 PCB編輯器的工具欄及視圖管理
5.3.1 PCB編輯器的工具欄
5.3.2 PCB編輯器的視圖管理
5.4 PCB電路參數設置
5.5 設置電路板工作層
5.5.1 Protel 99 SE工作層的類型
5.5.2 Protel 99 SE工作層的管理及設置
5.5.3 工作層參數的設置
5.6 規劃電路板和電氣定義
5.6.1 手動規劃電路板
5.6.2 使用向導生成電路板
5.7 裝入元件封裝庫
5.7.1 裝入元件封裝庫
5.7.2 瀏覽元件封裝庫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5
第6章 印制電路板圖的設計
6.1 印制電路板圖設計流程
6.2 元件封裝的放置
6.2.1 放置元件封裝
6.2.2 設置元件封裝屬性
6.3 PCB繪圖工具
6.3.1 繪制導線
6.3.2 放置焊盤
6.3.3 放置過孔
6.3.4 放置字符串
6.3.5 放置位置坐標
6.3.6 放置尺寸標注
6.3.7 設置相對原點
6.3.8 放置房間定義
6.3.9 繪制圓弧或圓
6.3.10 放置矩形填充
6.3.11 放置多邊形填充
6.3.12 放置切分多邊形
6.3.13 補淚滴設置(Teardrops)
6.3.14 放置屏蔽導線
6.4 PCB瀏覽管理器
6.4.1 PCB瀏覽管理器概述
6.4.2 PCB瀏覽管理器的使用
6.5 手工布局
6.5.1 選取元件
6.5.2 點取實體及編輯
6.5.3 元件的移動
6.5.4 旋轉元器件
6.5.5 排列元件
6.5.6 元件的復制、剪切與粘貼
6.5.7 編輯技巧
6.5.8 元件布局工程設計規則
6.6 手工布線
6.6.1 布導線
6.6.2 移動導線
6.6.3 導線的剪切、復制與粘貼
6.6.4 導線的刪除
6.6.5 導線的屬性修改
6.6.6 導線布線工程設計規則
6.7 自動布局
6.7.1 裝入網絡表
6.7.2 設置自動布局設計規則
6.7.3 自動布局
6.8 自動布線
6.8.1 設置自動布線設計規則
6.8.2 自動布線
6.8.3 手工調整布線
6.8.4 增加引線端
6.8.5 保護預布線
6.9 PCB的三維效果顯示
6.10 設計規則檢查
6.11 生成PCB報表
6.11.1 生成引腳的報表
6.11.2 生成電路板信息報表
6.11.3 生成元件報表
6.11.4 生成設計層次報表
6.11.5 生成網絡狀態報表
6.11.6 生成NC鉆孔報表
6.11.7 生成插置文件
6.11.8 測量兩點的距離
6.11.9 測量兩個圖件的間距
6.12 PCB圖的打印輸出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6
實訓指導一 兩級阻容耦合三極管放大電路PCB圖設計
實訓指導二 雙路直流穩壓電源電路PCB圖設計
實訓指導三 晶閘管觸發電路PCB圖設計
實訓指導四 8031單片機存儲器擴展電路PCB圖設計
實訓指導五 設計晶閘管觸發電路PCB圖的自動布局、自動布線
第7章 制作元件封裝
7.1 啟動PCB元件封裝編輯器
7.2 PCB元件封裝編輯器概述
7.3 創建新的元件封裝
7.3.1 元件封裝參數設置
7.3.2 手工創建新的元件封裝
7.3.3 利用向導創建元件封裝
7.4 PCB元件封裝管理
7.4.1 瀏覽元件封裝
7.4.2 添加元件封裝
7.4.3 刪除元件封裝
7.4.4 放置元件封裝
7.4.5 編輯元件封裝引腳焊盤
7.4.6 設置信號層的顏色
7.5 創建項目元件封裝庫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7
實訓指導 創建雙列直插式8腳元件封裝
第8章 電路仿真
8.1 概述
8.2 SIM 99仿真庫中的主要元件
8.2.1 電阻
8.2.2 電容
8.2.3 電感
8.2.4 二極管
8.2.5 三極管
8.2.6 JFET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8.2.7 MOS場效應晶體管
8.2.8 電壓/電流控制開關
8.2.9 熔絲
8.2.10 繼電器(RELAY
8.2.11 互感(電感耦合器
8.2.12 TTL和CMOS數字電路元器件
8.2.13 模塊電路
8.3 SIM 99中的激勵源
8.3.1 直流源
8.3.2 正弦仿真源
8.3.3 周期脈沖源
8.3.4 指數激勵源
8.3.5 單頻調頻源
8.3.6 線性受控源
8.3.7 非線性受控源
8.3.8 壓控振蕩(VCO仿真源)
8.4 仿真器設置
8.4.1 設置仿真初始狀態
8.4.2 仿真器設置
8.5 運行電路仿真
8.5.1 仿真總體設計流程圖
8.5.2 仿真原理圖設計
8.5.3 模擬電路仿真實例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8
附錄A 原理圖中的常用元件
附錄B 元件封裝圖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