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上冊)》(周桂蓮、高進等編寫)是省精品課程配套教材,并根據教育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有關“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指南”精神,結合國內外教材的內容和結構特點,以及作者多年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經驗編寫而成。全書共4章,內容包括工程材料、鑄造、塑性成形和焊接。在內容編排上,對目前仍在廣泛應用的常規工藝進行精選和保留,對過時的內容予以淘汰,增加了技術上較為成熟、應用范圍較寬或發展前景較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內容。同時,配有與教材內容一致的電子課件和書中所有插圖,以供授課教師參考。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上冊)》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學時的機械類、近機類各專業教材,也可作為高職工科院校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及機械制造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第1章 工程材料
1.1 概述
1.1.1 工程材料的分類
1.1.2 材料的結合方式
1.1.3 金屬的晶體結構
1.1.4 金屬的結晶
1.2 工程材料的力學性能
1.2.1 靜載時材料的力學性能
1.2.2 其他載荷作用下材料的力學性能
1.2.3 材料的高、低溫力學性能
1.3 二元合金與鐵碳合金相圖
1.3.1 合金的相結構
1.3.2 二元合金相圖
1.3.3 合金的性能與相圖的關系
1.3.4 鐵碳合金平衡相圖
1.4 鋼的熱處理
1.4.1 鋼在加熱時的轉變
1.4.2 鋼在冷卻時的轉變
1.4.3 鋼的普通熱處理
1.4.4 鋼的表面淬火
1.4.5 鋼的化學熱處理
1.4.6 鋼的表面改性技術
1.5 金屬材料
1.5.1 工業用鋼
1.5.2 鑄鐵
1.5.3 有色金屬及其合金
1.6 非金屬材料
1.6.1 高分子材料
1.6.2 陶瓷材料
1.6.3 復合材料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鑄造
2.1 鑄造理論基礎
2.1.1 金屬的凝固
2.1.2 金屬與合金的鑄造性能
2.1.3 鑄造性能對鑄件質量的影響
2.2 砂型鑄造
2.2.1 手工造型
2.2.2 機器造型
2.3 特種鑄造
2.3.1 熔模鑄造
2.3.2 金屬型鑄造
2.3.3 壓力鑄造
2.3.4 低壓鑄造
2.3.5 離心鑄造
2.3.6 消失模鑄造
2.4 鑄造工藝設計
2.4.1 澆注位置的選擇
2.4.2 鑄型分型面的選擇
2.4.3 鑄造工藝參數確定
2.4.4 鑄造工藝簡圖繪制
2.5 鑄件的結構工藝性
2.5.1 鑄造合金性能的影響
2.5.2 鑄造工藝的影響
2.5.3 鑄造方法的影響
2.6 鑄造成形新發展
2.6.1 造型技術的新發展
2.6.2 計算機技術推動鑄造的新發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綜合實訓
第3章 塑性成形
3.1 塑性成形理論基礎
3.1.1 金屬的塑性成形
3.1.2 金屬的鍛造性能
3.2 金屬的加熱與鍛件的冷卻
3.2.1 金屬的加熱
3.2.2 鍛件的冷卻方式
3.3 結構的離散化
3.3.1 鍛造
3.3.2 板料沖壓
3.3.3 其他塑性加工方法
3.4 塑性成形工藝設計
3.4.1 自由鍛工藝規程的制訂
3.4.2 模鍛工藝規程的制訂
3.5 塑性加工方法的結構工藝性
3.5.1 由鍛件的結構工藝性
3.5.2 模鍛件的結構工藝性
3.5.3 板料沖壓件的結構工藝性
3.6 塑性成形新發展
3.6.1 精密模鍛
3.6.2 擺動輾壓
3.6.3 液態模鍛
3.6.4 超塑性成形
3.6.5 高速高能成形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綜合實訓
第4章 焊接
4.1 焊接理論基礎
4.1.1 熔焊冶金過程
4.1.2 熔焊接頭金屬組織與性能的變化
4.1.3 金屬的焊接性能
4.1.4 焊接應力與變形
4.2 焊接方法
4.2.1 電弧焊
4.2.2 壓焊
4.2.3 釬焊
4.2.4 其他常用焊接方法
4.3 焊接結構工藝設計
4.3.1 焊件的選材原則
4.3.2 焊接方法的選擇
4.3.3 焊件的結構工藝性
4.3.4 焊接實例
4.3.5 焊接缺陷及檢驗
4.4 焊接技術新發展
4.4.1 計算機技術在焊接中的應用
4.4.2 焊接機器人
4.4.3 先進無損檢測技術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綜合實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