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沖壓件成形工藝擬定與模具設計》依據國家示范院校建設課程教學改革精神,在第1版得到廣泛使用的基礎上,按照模具企業的工藝要求,以典型模具零件為載體,借鑒德國等西歐國家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總結近幾年來本課程教學改革成果與經驗后進行編寫。《冷沖壓件成形工藝擬定與模具設計》主要介紹冷沖壓模具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客觀分析沖壓成形理論、冷沖壓工藝、冷沖壓模具、沖壓材料、沖壓設備及沖壓件質量,以及模具設計所需的力學知識等。所選案例均來自于企業,操作性強,具有典型性和指導性。
項目1 沖壓加工及沖壓設備的認識
引例1 常見生活用沖壓產品
項目任務1 連接塊沖孔落料模設計
1.1 冷沖壓加工的概念與分類
1.2 冷沖壓加工的特點與加工精度
1.3 冷沖壓設備的分類與規格
1.3.1 冷沖壓設備的類型
1.3.2 壓力機規格表示方法
1.3.3 常用沖壓設備規格
1.4 曲柄壓力機
1.4.1 曲柄壓力機的分類
1.4.2 曲柄壓力機的基本結構
1.4.3 曲柄壓力機的調整
1.4.4 壓力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1.5 高速壓力機的分類與工作特點
項目實施
項目總結
思考與練習題
項目2 壓力中心的計算
引例2 常見生產用沖壓產品
項目任務2 連接片沖孔落料模設計
2.1 力的基本知識
2.1.1 力與平衡的概念
2.1.2 力的基本規律
2.1.3 力在直角坐標軸上的投影
2.1.4 力對點的力矩
2.1.5 力對軸的力矩
2.1.6 約束和約束反力
2.1.7 物體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圖
2.1.8 力的簡化和平衡方程
2.2 平面一般力系
2.2.1 力的平移定理
2.2.2 平面一般力系向一點簡化
2.2.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2.2.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2.3 空間一般力系
2.4 物體質心的概念與確定方法
項目實施
項目總結
思考與練習題
項目3 模具強度的計算
引例3 典型構件受力分析
項目任務3 材料棒的剪切強度計算
3.1 材料的拉伸
3.1.1 軸向拉伸和壓縮時的內力
3.1.2 拉壓桿的應力
3.1.3 拉壓桿的變形
3.1.4 材料在軸向拉伸時的力學性能
3.1.5 許用應力和安全系數
3.1.6 軸向拉伸和壓縮的強度計算
3.1.7 應力集中的概念
3.2 剪切和擠壓
3.2.1 剪切
3.2.2 擠壓
3.2.3 剪切和擠壓的強度計算
3.3 圓軸的扭轉
3.3.1 外力偶矩的計算
3.3.2 扭矩和扭矩圖
3.3.3 圓軸扭轉時的應力
3.3.4 圓軸扭轉時的強度計算
3.3.5 圓軸扭轉時的變形和剛度計算
3.4 直梁彎曲時的內力和應力
3.4.1 平面彎曲的概念和梁上載荷
3.4.2 彎曲時的內力——剪力和彎矩
3.4.3 剪力圖和彎矩圖
3.4.4 純彎曲時橫截面的正應力
3.4.5 梁的強度計算
3.4.6 提高梁彎曲強度的幾項措施
項目實施
項目總結
思考與練習題
項目4 沖裁模具的設計
引例4 常見沖孔落料件
項目任務4 鐵芯沖孔落料模設計
4.1 沖裁過程分析
4.1.1 落料與沖孔
4.1.2 沖裁變形過程
4.2 變形區的應力分析
4.2.1 變形區受力狀況
4.2.2 變形區應力狀態
4.3 沖裁件質量分析
4.3.1 斷面質量
4.3.2 尺寸精度
4.4 沖裁間隙
4.4.1 間隙對沖裁力的影響
4.4.2 間隙對模具壽命的影響
4.4.3 間隙確定的理論依據
4.4.4 合理間隙的選擇
4.5 沖裁模刃口尺寸計算
4.5.1 沖裁模刃口尺寸的計算原則
4.5.2 凸模和凹模分開加工時尺寸的計算
4.5.3 凸模和凹模配合加工時尺寸的計算
4.6 沖裁力和沖裁功
4.6.1 沖裁力的計算
4.6.2 降低沖裁力的措施
4.6.3 沖裁功的計算
4.6.4 壓力機所需總壓力的計算
4.7 壓力中心
4.7.1 解析法
4.7.2 圖解法
4.8 沖裁件的工藝性及排樣方法
4.8.1 沖裁件的工藝性
4.8.2 沖裁件的排樣
4.9 沖裁模的分類
4.10 單工序沖模的結構
4.10.1 無導向的單工序沖模結構
4.10.2 單工序導板式落料模
4.10.3 導柱式落料模
4.10.4 沖孔模
4.11 連續模的結構
4.11.1 連續模的結構分類
4.11.2 連續模的特點
4.11.3 材料的定位與導正
4.11.4 采用導正銷定距的連續模
4.11.5 采用側刃定距的連續模
4.12 復合沖裁模的結構
4.12.1 倒裝復合模
4.12.2 正裝復合模
4.13 其他材料沖裁模
4.13.1 熱塑性塑料板的沖裁模
4.13.2 硬質合金沖模
4.14 沖裁模主要零部件結構設計
4.14.1 沖模零件的分類
4.14.2 工作零件
4.14.3 定位零件
4.14.4 卸料、頂件、推件零件
4.14.5 模架及零件
4.14.6 模具的閉合高度與壓力機的關系
4.14.7 模具材料的選用
項目實施4 支架零件模設計
項目總結
思考與練習題
項目5 彎曲模具的設計
引例5 常見生活用彎曲產品
項目任務5 托架彎曲模具設計與制造
5.1 彎曲變形分析
5.1.1 彎曲變形的特點
5.1.2 彎曲變形的應力與應變狀態分析
5.2 彎曲回彈
5.2.1 彎曲回彈的表現形式
5.2.2 回彈值的確定
5.2.3 最小彎曲半徑
5.3 彎曲件的結構工藝性
5.3.1 彎曲件的彎曲半徑
5.3.2 彎曲件的孔邊距
5.3.3 彎曲件的直邊高度
5.3.4 工藝添加
5.3.5 彎曲件的尺寸公差
5.4 彎曲件毛坯展開長度的計算
5.4.1 彎曲中性位置的確定
5.4.2 彎曲件毛坯尺寸計算
5.5 彎曲力的計算
5.5.1 自由彎曲時的彎曲力
5.5.2 校正力的確定
5.5.3 頂件力和卸料力的確定
5.5.4 壓力機噸位的確定
5.6 彎曲模結構參數的確定
5.6.1 凸、凹模的圓角半徑
5.6.2 凸、凹模之間的間隙
5.6.3 凸、凹模寬度尺寸的計算
5.7 典型彎曲模的結構
5.7.1 V形件彎曲模
5.7.2 U形件彎曲模
5.7.3 四角形件彎曲模
5.7.4 圓形件彎曲模
5.7.5 其他形狀彎曲模
項目實施
項目總結
思考與練習題
項目6 拉深模具的設計
引例6 常見拉深件產品
項目任務6 柴油機通風口座子拉深模設計與制造
6.1 拉深工藝與拉深模具
6.1.1 拉深變形過程
6.1.2 拉深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狀態分析
6.1.3 拉深變形的力學分析
6.1.4 拉深時的主要質量問題
6.2 筒形件拉深工藝計算
6.2.1 旋轉體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計算
6.2.2 拉深系數
6.2.3 拉深次數的確定
6.2.4 筒形件各次拉深的半成品尺寸計算
6.3 筒形件在以后各次拉深時的特點及其方法
6.3.1 以后各次拉深的特點
6.3.2 以后各次拉深的方法
6.4 拉深力與壓邊力的計算
6.4.1 拉深力的計算
6.4.2 壓邊力的計算
6.4.3 拉深時壓力機噸位的選擇
6.4.4 拉深功與功率計算
6.5 拉深模工作部分結構參數的確定
6.5.1 拉深凹模和凸模的圓角半徑
6.5.2 拉深模的間隙
6.5.3 凸模、凹模的尺寸及公差
6.5.4 拉深凸模和凹模的結構
6.5.5 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制造
6.6 拉深模具的典型結構
6.6.1 首次拉深模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