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3版)》共16章,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3版)》編寫體例得當,內容翔實,觀點正確,語言文字流暢。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3版)》可作為現代遠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作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學用書,也能作為其他有關人員參考用書。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認知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和主要內容
三、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三、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思考題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二、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思考題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一節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一、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二、認識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革的關系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
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思考題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第一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第二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
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
思考題
第五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實際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基本特征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第二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
第六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第七章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第八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第九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第十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十一章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十二章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第十三章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第十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第十五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論
第十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理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3版)》: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一、“三步走”發展戰略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國成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就提出了把我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新中國成立以后,黨曾提出在20世紀內,分兩步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構想。196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經宣布:“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進一步思考如何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問題。1979年3月,他強調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同年10月,他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先確定的現代化的具體目標。他說:“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1981年4月,鄧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
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分“兩步走”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實現小康社會的設想。1987年4月,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同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明確提出: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從“兩步走”到“三步走”,充分體現了黨對我國國情和發展戰略認識的深化。
1997年,我國在提前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之后,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黨最初提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展現了美好的前景,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成為全國人民為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行動綱領。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紀末總體上開始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黨的十六大從我國總體上實現的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實際出發,提出大體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七大順應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提出了比十六大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國成功地邁上了三個大的臺階,即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鮮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全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提出和深刻闡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長遠的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