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敘述了亞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許多西方哲學家獲取靈感的源泉之一。重點闡述了存在論 目的論的宇宙體系等。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圍繞“存在”問題來展開自己的論述的,其中*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被稱為“存在”有四種意義:偶然的屬性;必然的本質,既范疇,如實體,以及性質 數量 關系 主動 被動 處所 時間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確實性;潛在性。有些東西雖然還不是現實的存在,但卻是潛在的存在。這里*重要的還是前兩種存在的分別,特別是第二種存在內部的區分,其中主要是“實體”的存在和其他范疇的存在的區分。由這里就引出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的核心,既作為存在學說的核心的實體學說,因為在他看來,實體是一切的中心。
◆以黑格爾為首的現代哲學質疑“形而上學”,馬克思哲學繼承了這一觀點,影響東西方將近兩個世紀,事實證明這是對“形而上學”的誤讀。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以探究宇宙自然終極規律為目標,是*接近我們東方哲學本源的。這更讓我們萌生一種親切和急迫研讀的愿望。 ◆幾十年來的哲學觀念灌輸,告訴我們“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完全對立的,而今要想糾正這一錯判,非從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開始不可。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希臘語原名Αριστοτ?λη?、Aristotélēs,英語譯為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幾乎涵蓋所有學科: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戲劇、音樂、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以及倫理學,被稱為古代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的思想更成為中世紀基督教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在人類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