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時會迷失了方向,被“浮云”遮住了雙眼。這些浮云可能是名,可能是利,也可能是來自其他方面的誘惑。于是,心靈就在悄然間蒙上了灰塵。
為著生活而忙碌,而奔走,我們是在不斷地前進著,卻又遠離了真實的自己。我們難免會感到煩惱與浮躁。當實在身心俱疲的時候,我們在內心深處總渴望擺脫一切束縛,拋開一切的浮華與紛爭,從而獲得一份安寧與平靜,回歸生命的本真,回到最初的精神家園。可是,當我們真的試圖要這么做的時候,卻總是有心無力。
這時候,我們發現自己需要一個精神導師,他需要有洞徹人生的智慧、遺世獨立的人格,還要有跳到紅塵之外的勇氣。細數古今的才人志士,我們沒有失望,終于發現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李叔同,即弘一法師。這本書通過闡述弘一法師的禪學智慧和處世心得,讓讀者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無一不含禪機,并教會讀者如何體驗禪悟的喜悅,讓迷失的人重回真正的生活。
★一本經典實用的生活哲理書
弘一法師在云水日月中累積了禪門菁華,在風雪獨行中品嘗了人生百味,聽大師講禪學智慧和處世心語,讓絲絲春雨滋潤你的干涸心田。
★淡定你的心,幸福你的人生
讀禪,開闊心胸、調和精神、磨煉心志、豐盈智慧,使你在富時平和、窮時快樂,便能生無煩惱,死無畏懼,便能夠獲得幸福、淡定和澄明。
★一本讓你重新找回自我的書
迷茫、疲憊、痛苦,只是因為沒有看清自己。世間之道路,唯有靜下來,以淡定之心待之,才能尋得有為之法。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時會迷失了方向,被“浮云”遮住了雙眼。這些浮云可能是名,可能是利,也可能是來自其他方面的誘惑。于是,心靈就在悄然間蒙上了灰塵。
為著生活而忙碌,而奔走,我們是在不斷地前進著,卻又遠離了真實的自己。我們難免會感到煩惱與浮躁。當實在身心俱疲的時候,我們在內心深處總渴望擺脫一切束縛,拋開一切的浮華與紛爭,從而獲得一份安寧與平靜,回歸生命的本真,回到最初的精神家園。可是,當我們真的試圖要這么做的時候,卻總是有心無力。
這時候,我們發現自己需要一個精神導師,他需要有洞徹人生的智慧、遺世獨立的人格,還要有跳到紅塵之外的勇氣。細數古今的才人志士,我們沒有失望,終于發現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李叔同,即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在出家之前叫做李叔同,于1880年農歷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的一個官宦富商之家,于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于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堪稱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為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從小就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縱觀其一生,無論是在詩、詞、書、畫方面,還是在篆刻、音樂、戲劇方面,他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令世人高山仰止。正如他的學生豐子愷所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無怪乎林語堂這樣評價弘一法師:“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魯迅、郭沫若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無上榮耀;其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至今不衰;張愛玲更是曾經這樣說道,“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1918年,李叔同來到了杭州虎跑寺,在此削發為僧,法號演音,號弘一。從此,他便潛心向佛,在研習、傳播、弘揚佛學方面,無人可望其項背。他尤其對律學情有獨鐘,并且造詣深厚,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可謂“絢爛之極”,而后半生則“歸于平淡”。在出家前,他過著棋琴書畫,風華雪月的生活;遁入空門后,則了卻塵緣,超然物外,長臥青燈古佛旁。他一生里有過春風得意,有過悲歡離合,也品嘗過孤獨冷清的滋味,這使他對人生有著更深刻的見解、更透徹的體悟。毋庸置疑,他是對人生最有發言權的人。
牧之,著名圖書策劃人,擅長文史、社科、勵志類圖書的選題策劃與書稿編撰。代表作品:《情緒掌控術》《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靜下來,才能看見自己》等。
淡定是一種態度:淡定的人生最瀟灑
隨心:心自由才是真的快樂
人淡如菊,滲透點點人性的溫存
天下本無事,一切煩惱皆因心存雜念
聽聽心里的聲音,用淡然的態度面對人生
適時停下前行的腳步,天地則更寬闊
贈人玫瑰,心靈才能得到安寧
與朋友交往要淡泊無求,莫存功利之心
熙熙攘攘是亂相,平平淡淡才是真
隨性:剔除生命雜質,釋放自己的真性情
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
不過多奢求,身心才能自在
樂天知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笑看風雨,一切都將會過去
面對誘惑不為所動,方為正人君子
放下該放下的,才領略得到別樣風景
放下過去,還心靈一片自適
隨緣:忘卻是非,即是天堂
一切順其自然,效果反而更好
遠離虛妄,生活就會好很多
得失應隨緣,不可孜孜以求
有所執著,就有所束縛
超然物外,凡事不苛求
盡人事聽天命,保持內心的平靜
白玉微瑕,遺憾也是一種美
知足:生命無需圓滿,人生當有不足
欲念未除,便享受不到生命的安詳與寧靜
人要學會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用理性消弭欲望,煩惱則無處叢生
追求得太多,便容易走向毀滅
放下物欲,擁抱淡然人生
安貧樂道,人生要懂得退步法
放縱自己的欲望,無異于自掘墳墓
舍得:該放則放,負重的人不會走太遠
放下一邊,自然會收獲另一邊
貪欲人人會有,但也不是無法克制
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凡事不可強求,順其自然才是王道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好處不可盡露,風采需要掩藏
肯吃虧就是破我執,就是大智慧
淡定是一種智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心靈雞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不求虛名,只求充實內心
及時放下,讓心靈遠離喧囂
不要讓名利成為自己不堪重負的枷鎖
珍惜眼前,莫將生命耗在虛無的事情上
與其能辯,不如能寬
以“慈”育“德”,以“忍”養“情”
心不妄念,才能貼近幸福
無人知曉時,也要謹慎言行
幸福之道: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
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丟掉勤儉節約的美德
守住淡然美好的心靈,感受生命里的縷縷清風
做事要留有余地,莫把對方逼到死角
擁抱一份坦蕩,活出一種淡然
與其憤激地指責他人,莫若放寬自己的心胸
懂得化解自己的怨恨,毋讓其傷及天倫
永恒之道:陰晴圓缺有時,美景只是剛好
責備別人的時候,要留有余地
居功不可自傲,有過自當改之
度量大的人,活得更灑脫
和而不同,人與人的言行不必劃一
忍一時之氣,便可得長久的福氣
時時檢省自己,防微才能杜漸
看人多看長處,讓自己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靈
正心之道: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有才而性緩,有智而氣和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需見己之短,更需見人之長
爭強好勝,是一種可怕的不幸
與其察人之過,不如察己之過
可以不懂,但是不可以不懂裝懂
有才無德,其才足以濟其奸
相處之道:持有淡定之心,才能寬以待人
不為最先,不恥最后,淡然看待得與失
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凡事講求誠信
失信于人,最終只能損及自身
德盛者見人皆可取,德薄者見人皆可憎
為人應心存厚道,切不可肆意妄言
看待他人,首先要消除自己心中的成見
褊急不僅會傷害他人,也給自己帶來苦惱
淡定是一種力量:修煉出淡定的自己,才能享受從容的人生
淡泊明志: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
吃得起苦,耐得住勞,方能見到荷花別樣紅
“誠”與“忠”是人生字典里不可缺少的兩個字
才能不可畢現,鋒芒不可畢露
堅守心靈的凈土,不為外物所變
放過他人的過失,就是放下自己的偏執
多修善行,讓心靈獲得一種美妙的體驗
言不可多,語不可激
寧靜致遠:擁有淡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從容處事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涵養
心氣平和則必得天佑人助
處事不急不躁,才能把事情做得完滿
就算遇到再大的風浪,也要堅強面對
欲速則不達,急事也要慢慢做
雖處逆境而不躁,置身順境而不傲
無為而治:恬淡自適,煩惱即去
常把“謙”字掛心頭,人生可免許多煩憂
身處于安寧之中,也要勤于思慮禍患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非長厚之道
生命的意義豈能在于求得一個虛名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雖處于紛紛擾擾中,也要保持安定與平和
路在腳下:淡定的人通曉現在的重要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憤怒是熊熊燃燒的烈火,需要及時將其撲滅
把腳步放慢,讓心態平緩
指正別人要留心自己的方式
流言可以中傷別人,但最終傷及的卻是自身
走過荊棘,便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不為外相所惑,淡然接受他人的褒獎與微詞
無欲則剛:幸與不幸,都只是過程
以助人為樂事,內心便可安然坦然
持中庸之道,內心則會保持均衡與平靜
忍得住一時之氣,方可得來一團和氣
月滿之時,正是月虧之始
為人常具寬宥之心,萬不可求全責備
受得了氣,吃得起虧,則可保心靈一片寧靜
淡定是一種態度:淡定的人生最瀟灑
隨心:心自由才是真的快樂
人淡如菊,滲透點點人性的溫存
動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盡的精神財富,其中“淡”字是他思想的精髓。“淡”,說起來簡單,寫起來簡單,可是要真正做到卻實非易事。
有道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而這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弘一法師告訴我們,人應淡如秋之菊,淡淡地綻放屬于它獨特的美,不張揚,不膚淺,也不盲從。它秀麗脫俗,帶著些許的孤傲和清高,帶著一種遺世獨立的從容和執著,帶著韻味天成的優雅和淡定,淡淡地來去。
其實,人也應當如此,在紛繁蕪雜的塵世中,保有一份灑脫的心境,平靜地接受生活的每一次挫折和考驗,在歷練中學會以淡定從容的態度面對人生,不張狂,不消沉,也不輕易放棄,不輕易回頭,如菊般傲立風中,笑看風云。
中秋過后,弘一大師自感病勢已重,命不久矣。
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號“弘一”行世。他發愿弘揚律學。在佛教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體力行,持戒甚嚴,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過午不食;衣無過三件,寒冬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