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理念指導下研究和探索早期中國歷史的嘗試。認為中國占代歷史應分為前期中國、早期中國、古代中國和近現代中國四個階段。其中,早期中國是特殊的歷史階段,因為,禮制的發生、發展與成熟、完善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多層次的聯盟制度和政治藝術的萌芽和成長在此構筑出斑斑史跡;有所發明的經濟生活和殫精竭慮的筑夢天下在此積累有豐富的考古資料。所以,早期中國無疑應該作為獨立的歷史階段研究,應該作為世界歷史中的獨特類型研究,應該作為中國特色的起點進行歷史深度研究。舍此,便沒有辦法正確認識古代中國乃至后來中國的走向及其歷史的必然性。
本書適合于希冀了解早期中國歷史的廣大人士。
前言
上篇早期中國的界說與研究
第一章早期中國不是個傳說
第二章中國考古學的新發展
第三章中國模式的基本思想
第四章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
中篇早期中國的內容與特征
第五章有所發明的經濟生活
第六章殫精竭慮的筑夢天下
第七章浸透社會的禮儀傳統
第八章謀求發展的聯盟制度
下篇早期中國與中國史觀
第九章近代史學的主流認識
第十章實踐撬動誤區的閘門
第十一章中國古史的階段劃分
第十二章特色體系的研究要求
第十三章早期中國的理論啟迪
后記
要使這些方法融入自己的學科并且行之有效,就必須考慮考古學資料的特點,從資料的邏輯走進社會的邏輯。早期中國相關墓地的研究為理解這種認識提供了幫助。
一般來說,考古學對墓地的研究大都是從陶器的型式分析入手,觀察年代的變化帶來的異同,遺址或文化的分期必不可少,因為要了解堆積的過程與順序,要明確同時期墓葬的特征與數量,墓葬群落的劃分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關乎于對墓地結構的認識。
但是,在由相同文化性質的墓葬組成的墓地中,年代分期的認識越細致,階段劃分得越多,則每階段墓地平面中墓葬的數量就越少,墓地支離破碎的現象越突出,就越難以發現墓地規劃與布局的特點。這是因為某考古學文化內部以及與他文化的年代關系,只表示縱向的發展、演進的歷時過程。
可是,橫向的空間關系是考古學遺存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考古學研究不能舍棄的重要內容,所以,既不能脫離時間研究空間,也不能脫離空間研究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形式邏輯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
特別是由于早期中國墓地的建設是人類自覺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行為,那么,社會的因素,也就是社會組織的某些要求必然在其中有所反映。
就如同《選擇》對安徽潛山薛家崗墓地的分析那樣,它是由5個墓葬群落所組成,出土器物表明級別高者在北,級別低者在南。而年代分期的研究顯示,該墓地從其較早的第一、二期就已經開始規劃,形成規模是在其較晚的第四、五期的時候。正是由于兼顧到時空兩個方面研究的互補性,才能夠從該遺址的資料中發現那些意義重大、且極有價值的社會現象(圖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