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北京理工大學賈曉明教授與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的對話》沒有教科書式的構架,不期求理論的體系,只是對作者關注的當代中國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話題進行探索,談出作者的一些心得。期待與讀者們產生共鳴,也希望觸發更多人的思考,為中國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貢獻微薄之力。
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自20世紀80年代末迄今已從事20多年的心理咨詢、治療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心理咨詢督導與培訓、大學生心理咨詢、小組心理咨詢、哀傷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現擔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注冊工作組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心理學會理事。
曾家達,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Factor-Inwentash社會工作與全球社群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香港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發實務模型,并涉獵不同心理治療體系,包括精神分析、現象學、認知行為、人文流派等。
1986年開始在中國推動社會工作教育,并于1997年起擔任多倫多大學社工學院中國項目主任,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發展。近年以多項應變思維為基礎,致力于心理治療系統整合,研發方向包括多項應變模型和整合跨文化心理治療,并開發了《知行易徑》干預系統。
第一篇 心理咨詢與治療是個怎樣的專業與職業
第一章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文化注解
一、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求真、渡人自渡、明心見性的專業與職業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工、術、學、道
第二章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快速的時代發展
一、心理咨詢與治療是幫助人們慢下來的一種專業工作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幫助人們忍受生活的不確定性
第三章 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規范與原則
一、心理咨詢與治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先要遵守無傷害原則
第四章 心理咨詢與治療也是一種經濟活動
一、經濟視角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
第二篇 心理咨詢該怎樣被煉成
第五章 心理咨詢師的愛心比技術更重要
一、選拔心理咨詢專業的學生最看重什么
二、心理咨詢師的培養比選拔更難
第六章 心理咨詢師應該是一個真實的內外一致的人
一、心理咨詢師在生活中可不可以有負面情緒
二、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散發的應該是一種積極、正面的能量
第七章 學習心理咨詢與治療沒有捷徑
一、學習心理咨詢與治療不是學習特技
二、功夫之外的學習
第三篇 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流派
第八章 什么可以稱為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流派
一、流派形成需要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理論流派的產生與發展受地域、話語權、推銷等多因素影響
第九章 流派重要還是心理咨詢師重要
一、心理咨詢師比流派更重要
二、不管什么學派心理咨詢與治療都要從基本功練起
第十章 怎么看精神分析在中國的影響與發展
一、對精神分析的恐懼與認同
二、學術上對弗洛伊德的探究與大眾的為己所用
第十一章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否適合中國
一、平等、信任的咨詢關系有著特別的文化意義
二、也許只有羅杰斯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納
第四篇 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文化思考
第十二章 關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是以當代中國老百姓具體的生活情況為本
二、心理咨詢中的國粹主義、霸權主義
第十三章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權威
一、中國當前社會背景下的權威需求
二、師生關系、咨詢關系與權威關系
第十四章 關于靈與心理咨詢
一、什么是靈
二、靈與心理咨詢工作
第五篇 中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未來發展
第十五章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培養
一、學歷教育是專業化培養的根本
二、繼續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特殊作用
第十六章 心理咨詢方法的回歸正名與創新發展
一、如何看待家庭治療與小組心理咨詢
二、網絡時代需要網絡心理咨詢
第十七章 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科學研究
一、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研究與循證醫學不同
二、以證據為本實務的第三代研究——多元主義研究方法
后記(一)
后記(二)
《當代中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北京理工大學賈曉明教授與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的對話》:
所以呢,很多人就認為他對未來有一個愿景,對現狀有一種批判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改變方向。所以,剛才賈老師提到了指導,咨詢師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其實,很多咨詢師都有對于自己身份的認同。我認為有兩種:一種就是按照一種方案、流派,怎樣教就怎樣做,這種人大概就叫“priest”,教士或祭司;另外一種人呢,他感覺到自己是有一種批判的觀察,可以去引起改變,通過一種顛覆的方法也好、改革的方法也好,他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實心理咨詢、治療里面也有同樣的功能:一方面,幫助個人去改變——適應他生活里面的客觀狀況、環境、人際關系,社會文化等;但是同時呢,他也有一個可以發揮的功能,就是改變社會,可以產生一種移風易俗的功能。
我個人認為,心理治療的發展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碼在美國,北美洲,就是按照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包括那些完形治療師,他們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推動了比如說關于潛能的運動。他們在那個運動里面讓很多人去關心:你留意過做人是為了什么嗎;我需要把我的潛能發揮出來;我要跟人建立比較真摯的關系,然后在生命里面去追尋成長、自我體驗。這樣一種運動出來,可以說是有移風易俗的影響在里面。所以,賈老師你把它稱為一種指導,我覺得確實應該有,不但是要去解決一些個人問題,也可以帶有一種生活的價值觀、生活的取向。我覺得大部分心理治療流派背后都是有一套價值觀的。但是呢,我又回到那個流派的發展歷史里面,我還是觀察。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流行起來的一些流派,有一個叫焦點解決的方法,在這個流派里面,他對于人的理論,我認為是非常淺薄的,這個理論不能真正解決人的性格形成是怎么樣的,不能很好地解釋個人的差異性是怎樣產生的。它只說,有人來跟你說問題,你就會跟他說解決方案,只是把那個敘事的結構、風格重構,但不會有更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