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工作心理管理實證研究》是我國目前第一本以高職教師工作心理管理為內容的學術和應用研究專著,主要包括工作壓力、組織政治知覺、團隊教學創新等心理管理。《高職教師工作心理管理實證研究》從實證角度出發,全面、新穎、獨特地提出若干研究假設,并逐一對相關假設進行驗證和討論,最后得出有價值的研究結論,這對維護高職教師心理健康及增強我國高職院校人力資源戰略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高職教師工作心理管理實證研究》可供教育管理部門、心理管理研究機構及高職院校等領域相關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普通讀者閱讀參考。
李雪松所著的《高職教師工作心理管理實證研究》共分三章:第一章講工作壓力心理管理;第二章講組織政治知覺心理管理;第三章講團隊教學創新心理管理。全書內容幾乎覆蓋了目前高職教師工作心理問題的方方面面,填補了高職教師管理領域的一項空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李雪松,男,生于1974年1月,畢業于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并獲博士學位。曾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
序
前言
第一章 工作壓力心理管理
第一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
五、結論與管理建議
第二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理論基礎與假設提出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分析
五、主要結論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序
前言
第一章 工作壓力心理管理
第一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
五、結論與管理建議
第二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理論基礎與假設提出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分析
五、主要結論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幸福感: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四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引言
二、假設推演與模型構建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四、結果及討論
五、結論
第五節 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感: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三、研究方法
四、數據分析結果
五、結論與討論
六、局限性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六節 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二、假設提出與模型構建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與展望
第七節 工作壓力與職業高原: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第八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家庭沖突: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引言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檢驗與分析
五、結語
第九節 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分析
五、結論
本章小結
第二章 組織政治知覺心理管理
第一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工作倦怠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引言
二、假設推演與模型構建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研究結論、局限與展望
第二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問題提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檢驗
五、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工作幸福感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引言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結果
五、結語
第四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工作績效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分析
五、結論與啟示
第五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工作投入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引言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
五、結論及進一步研究方向
第六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職業高原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問題提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分析
五、結論
第七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檢驗
五、結論與管理建議
第八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引言
二、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四、結果及討論
五、結語
第九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離職傾向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假設推演
三、研究設計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與研究局限
第十節 組織政治知覺對高職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檢驗
五、結論與管理建議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團隊教學創新心理管理
第一節 團隊共享領導與高職團隊教學創新: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檢驗
五、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團隊沖突與高職團隊教學創新:基于調節變量的效應分析
一、引言
二、理論回顧與假設提出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與研究局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工作壓力心理管理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環境兩者交互作用產生的,它有良性、劣性之分。良性壓力,即適度的壓力,可以促進、激勵高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是個人進步的動力。劣性壓力,即過度的壓力,會影響個人工作、生活狀態,長期持續的過度工作壓力會使高職教師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產生一系列的異常反應。本章旨在解決高職教師在過度工作壓力下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問題心理,也為高職管理者提供決策參考。
第一節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基于調節變量的影響――以345位高職教師為例
一、問題提出
教師工作倦怠,又稱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在工作環境中因長期過度的工作壓力而造成心力交瘁,并在行為、情緒及生理上產生不良癥狀,降低個人工作效率及工作品質的狀態(唐志紅,2009)。這種狀態不僅對教師自身有極大的負面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對家庭、學校、社會也有重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該問題早已成為國內外職業壓力研究領域的核心課題之一。
國內學者對中小學、普通高校教師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高職教師研究的很少。根據中國知網上的數據,迄今為止,標題包含“工作倦怠(或職業倦怠)”與“高職教師”的文獻僅有12篇,且這12篇都是探究高職教師工作倦怠的影響因素及量表的開發等。標題包含“倦怠”與“工作壓力”的文獻也僅有2篇。其中,一篇研究證實,心理資本將調節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系(趙簡,張西超,2010);另一篇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在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間起中介作用(郁菁,2009)。
我們以高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首次探討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系隨著工作家庭支持、社會支持、成就動機、心理授權、心理契約、心理所有權、組織承諾、教師能力、即興能力、情緒智力、平衡互惠、領導成員交換12個調節變量變化的規律。這種分析將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背景特點下的高職教師,其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影響的差異,從而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職教師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影響的總體規律。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推演
1.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的直接影響
當前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傾向于對壓力本質的認識與界定,如壓力刺激學說強調要根據環境的刺激特征來描述壓力狀態,壓力反應學說和主體特征學說則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另一種則更多地表現為用以指導壓力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壓力刺激反應交互作用學說。目前更多學者傾向于后一種關于工作壓力的定義。我們也采用后一種定義,即工作壓力是在工作環境內外,員工體驗到使其工作行為受到威脅的因素,并在個體主體特征的影響下產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的系統過程(夏清,2009)。根據對工作行為的不同影響,工作壓力可以分為良性、劣性及中性壓力,對工作本身有積極作用的壓力為良性壓力,有消極作用的壓力為劣性壓力(許小東,2004),與工作壓力的良、劣性相關不大的(如個體自身素質方面的壓力)稱為中性壓力(孟曉斌,2004)。根據研究目的,本著特指劣性壓力。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有著密切的聯系。根據工作倦怠的情景理論,工作壓力作為一種情景特征會直接影響高職教師對工作倦怠的感知。工作壓力越過度,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以及低個人成就感就越強烈,越不利于高職教師走出工作倦怠困境,這就使兩者之間的聯系有了邏輯依據。很多學者研究表明,工作壓力是導致教師產生工作倦怠的最直接原因,甚至有學者將工作倦怠視為工作壓力的一種極端形式,工作倦怠是不可調和的壓力產物(Durham,1992)。國內也有學者持這種觀點,并進行了深入研究。比如,王永琳等(2008)認為高職教師職業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劉毅等(2004)研究證實教師的工作特征、學生等壓力源能有效預測教師工作倦怠,而隨著從業年限的增加,影響工作倦怠的主要壓力源從工作特征過渡到社會特征。這些都佐證了我們提出的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假設:
H1:工作壓力將正向影響高職教師工作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