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七章,內容有:緒論,美術門類與技法欣賞,西方美術發展概況,中國美術發展概況,世界各地美術概況,近現代美術流派與美術批評,美術促進科技、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本書特點主要有:① 主要針對廣大工科學生進行普及和推廣,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文字流暢有趣,尤其是簡化了文言文。② 以完善美術教育的知識體系為目的進行編寫,編寫內容既要求知識廣泛,歸納概括基本的美術現象,又要求重點清晰,還要求留有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空間,比如每節課課后作業用以指導學生自覺思考和實踐。③ 與現實結合緊密,用理論指導實踐,把填鴨式教育變為研究式學習。本書教育學生應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觀來認識現實的美術現象,為大化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提供了充分的理論知識體系,在用理論教育學生的同時,還要求他們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能運用理論知識認識現狀和未來。
本書配備電子課件,凡使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均可登錄機械工業出版社教育服務網www.cmpedu.com下載。咨詢郵箱:cmpgaozhi@sina.com。咨詢電話:010-88379375。
美術鑒賞是重要的人文社科公共選修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現有的國內外同類教材主要有《外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中外美術史》等,這些教材主要作為美術鑒賞課程的參考藍本,側重于歷史,卻沒有解決如何讓學生學會欣賞的問題。
高校美術教育是重要的人文學科教育,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的教育,具有健全學生人格和完善學生心理結構的重大意義。美術鑒賞課程本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審美技能的目的,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基本的審美知識、對美術歷史的認識、對美術現象的社會實踐。但現有的課程基本沒有涉及這些問題,只是單純地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和歷史的美術現象,沒有把開發學生的審美潛能和進行審美訓練以及自覺的求美思維納入課程中。
本書力圖彌補以上不足,綜合了美學知識、藝術造型知識和科學知識,結合了社會歷史的美術現象,用發展和人本主義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生活的美學實踐,為課程建設提出了新觀念,完善了美術教育的知識體系,拓寬了廣大學生的科普視野。本書可作為廣大需要普及藝術普遍原理的大中專院校的教學用書。
編者
前 言
第一章 緒 論00
第一節 藝術與美術的基本概念 //00
第二節 美的形式法則與審美現象 //00
第三節 大學美育的重要意義 //00
第四節 美術鑒賞課程的主要作用和目的 //00
第二章 美術門類與技法欣賞00
第一節 繪畫 //00
第二節 雕塑 //0
第三節 建筑藝術 //0
第四節 工藝美術 //0
第三章 西方美術發展概況0
第一節 西方史前美術 //0
第二節 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美術 //0
第三節 中世紀美術 //0
第四節 文藝復興美術 //0
第五節 歐洲17、18世紀美術 //0
第六節 西方19世紀美術 //0
第四章 中國美術發展概況*0
第一節 中國史前美術 //0
第二節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美術 //0
第三節 唐宋元明清時期美術 //0
第四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美術 //
第五章 古代美洲和東南亞美術概況*
第一節 古代美洲美術 //
第二節 東南亞美術 //
第六章 近現代美術流派與美術批評*
第一節 20世紀初西方美術流派 //
第二節 新中國美術 //
第三節 美術批評 //
第七章 美術促進科技、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第一節 西方美術的發展促進科技、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
第二節 東方美術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的概況 //
注:標*的第四~七章為選講部分,老師可依據課時靈活選講。
參考文獻
后 記
第一章 課后思考題
第二章 課后思考題
第三章第一、二節 課后思考題
第三章第三、四節 課后思考題
第三章第五節 課后思考題
第三章第六節 課后思考題
第四章第一、二節 課后思考題
第四章第三節 課后思考題
第五章 課后思考題
第六章 課后思考題
第七章 課后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