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創新思維與科技創新、TRIZ創新方法的教育與培訓角度出發,所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編排中又充分考慮了教學的特點,內容涉及科技創新與知識創新的重要概念、發明問題的傳統方法、創新思維與技法、TRIZ創新方法基礎、技術系統的進化、發明原理與應用、技術矛盾與矛盾矩陣、物理矛盾與分離方法、科學效應與應用、工業工程方法、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六西格瑪管理體系,以及6個內容豐富又實用的附錄。
本書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實驗與思考環節,實操性強,把創新思維、科技創新與TRIZ創新方法的概念、理論和技術知識融入實踐中,幫助讀者加深對學習的認識和理解,熟悉創新方法的實際應用。作為學習輔助,書后附錄提供了部分問題的參考答案和解決方法。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各專業學習創新思維與科技創新、TRIZ創新方法的主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或作為繼續教育的教材。
提供課程教學進度表,供教師參考。本書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實驗與思考環節,實操性強。書后附錄詳細介紹了40個發明原理,并提供了部分問題的參考答案和解決方法。
目 錄
前言
課程教學進度表
第1章 科技創新與知識創新
1.1 發明與創新
1.1.1 發現和發明
1.1.2 創造與創新
1.1.3 典型問題和非典型問題
1.2 什么是科技創新
1.2.1 科技創新體系
1.2.2 創新文化與環境
1.2.3 創新發展
1.3 知識創新的內涵
1.3.1 特征
1.3.2 形式與能力
1.3.3 知識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源泉
1.4 管理創新及其4個階段
1.4.1 管理創新的內容
1.4.2 管理創新的4個階段
1.4.3 基本條件
1.4.4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1.5 國家標準:創新方法應用能力等級規范
1.6 腦洞大開: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1.7 實驗與思考:熟悉科技創新與知識創新
第2章 發明問題的傳統方法
2.1 試錯法
2.2 頭腦風暴法
2.2.1 頭腦風暴法的基本規則
2.2.2 頭腦風暴小組的成員
2.2.3 頭腦風暴法的實施
2.2.4 頭腦風暴法的使用技巧
2.2.5 頭腦風暴法的優點及局限性
2.3 形態分析法
2.3.1 特點
2.3.2 實施步驟
2.3.3 形態分析法的優缺點
2.4 和田十二法
2.5 腦洞大開:無人駕駛和拼車會革了傳統汽車商的命嗎?
2.6 實驗與思考:頭腦風暴法實踐
第3章 創新思維與技法
3.1 思維定勢
3.2 創造性思維方式
3.2.1 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
3.2.2 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
3.2.3 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
3.2.4 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3.3 泛化思維視角
3.3.1 改變思考方向
3.3.2 轉換問題
3.4 創造性思維技法
3.4.1 整體思考法
3.4.2 多屏幕法
3.4.3 尺寸-時間-成本分析(STC算子)
3.4.4 資源-時間-成本分析(RTC算子)
3.4.5 金魚法
3.5 因果分析法
3.5.1 常見的因果分析方法
3.5.2 因果軸分析方法
3.6 資源分析法
3.6.1 特征
3.6.2 分類
3.6.3 資源分析方法
3.7 腦洞大開:中國“互聯網+”與美國“新硬件時代”
3.8 實驗與思考:創造性思維技法的實踐
第4章 TRIZ創新方法基礎
4.1 TRIZ創新方法的起源與發展
4.1.1 經典TRIZ的理論體系結構
4.1.2 TRIZ的發展歷程
4.1.3 TRIZ的未來發展
4.2 發明的5個級別
4.2.1 發明的創新水平
4.2.2 發明級別的劃分
4.2.3 發明級別劃分的意義
4.3 TRIZ的重要概念
4.3.1 核心思想
4.3.2 技術系統
4.3.3 功能
4.3.4 矛盾與沖突
4.3.5 理想度、理想系統與最終理想解
4.4 理想化方法的應用
4.5 腦洞大開:虛擬時代已來,手環手表求穩
4.6 實驗與思考:阿奇舒勒的5個發明級別
第5章 技術系統的進化
5.1 技術系統進化規律的由來
5.2 S曲線及其作用
5.2.1 S曲線
5.2.2 技術預測
5.3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5.3.1 3條生存法則
5.3.2 5條發展法則
5.3.3 進化法則的本質和作用
5.4 裁剪
5.4.1 裁剪原理和過程
5.4.2 裁剪對象的選擇
5.4.3 基于裁剪的產品創新設計過程模型
5.5 腦洞大開:從模仿到創新,中國用了15年時間
5.6 實驗與思考:用最終理想解啟迪創造性思維
第6章 發明原理與應用
6.1 發明原理的由來
6.2 原理1:分割
6.3 原理2:抽取
6.4 原理10:預先作用
6.5 原理13:反向作用
6.6 原理15:動態特性
6.7 原理18:機械振動
6.8 原理19:周期性作用
6.9 原理28:機械系統替代
6.10 原理32:顏色改變(改變顏色、擬態)
6.11 原理35:物理或化學參數改變
6.12 腦洞大開:萬物互聯需要高速移動網絡的支持
6.13 實驗與思考:熟悉與應用嵌套(套娃)原理
第7章 技術矛盾與矛盾矩陣
7.1 技術矛盾
7.2 39個通用工程參數
7.3 矛盾矩陣
7.4 利用矛盾矩陣求解技術矛盾
7.4.1 分析技術系統
7.4.2 定義技術矛盾
7.4.3 解決技術矛盾
7.5 矛盾矩陣的發展
7.6 腦洞大開:收購阿朗推動諾基亞創新
7.7 實驗與思考:應用矛盾矩陣獲取問題解決方案
第8章 物理矛盾與分離方法
8.1 物理矛盾
8.1.1 物理矛盾的定義
8.1.2 物理矛盾的定義步驟
8.1.3 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的關系
8.2 11個分離原理
8.3 4種分離方法
8.3.1 時間分離
8.3.2 空間分離
8.3.3 條件分離
8.3.4 系統級別上的分離
8.4 利用分離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8.4.1 分析技術系統
8.4.2 定義物理矛盾
8.4.3 解決物理矛盾
8.5 將技術矛盾轉化為物理矛盾
8.6 分離方法與發明原理的對應關系
8.7 腦洞大開:行李箱被顛覆式創新
8.8 實驗與思考:用分離方法解決物理矛盾
第9章 科學效應與應用
9.1 效應與社會效應
9.1.1 羊群效應
9.1.2 蝴蝶效應
9.1.3 青蛙效應
9.1.4 木桶效應
9.1.5 酒與污水定律
9.1.6 蘑菇管理
9.1.7 80/20效率法則
9.2 科學效應及其作用
9.3 TRIZ理論中的科學效應
9.4 應用科學效應解決創新問題
9.5 腦洞大開:“+互聯網”與“互聯網+”
9.6 實驗與思考:科學效應應用實踐
第10章 工業工程方法
10.1 工業工程基礎
10.1.1 定義
10.1.2 專業地位
10.1.3 作用
10.1.4 工業工程意識
10.1.5 常用技術
10.2 工作研究
10.2.1 工作研究的方法和技術
10.2.2 工作研究的步驟
10.3 人因工程
10.4 物流工程
10.5 生產運作與管理
10.5.1 生產運作管理的內容
10.5.2 生產運作管理的任務與目的
10.5.3 生產運作管理的目標和技能
10.5.4 從管理角度的分類
10.6 腦洞大開:機器人會逐漸融入生活
10.7 實驗與思考:工業工程方法實踐
第11章 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
11.1 精益生產
11.1.1 發展過程
11.1.2 定義
11.1.3 實質
11.1.4 終極目標
11.1.5 管理工具
11.1.6 管理原則
11.2 精益物流
11.2.1 目標
11.2.2 方法
11.2.3 系統基本框架
11.3 現場管理
11.3.1 5S管理
11.3.2 目視管理
11.3.3 定置管理
11.4 腦洞大開:跨境電商的2016
11.5 實驗與思考:精益生產應用實踐
第12章 六西格瑪管理體系
12.1 什么是六西格瑪
12.1.1 六西格瑪管理的定義
12.1.2 歷史由來
12.2 主要作用
12.3 組織結構
12.4 主要流程
12.5 管理特征
12.6 六西格瑪設計
12.7 六西格瑪與精益生產的對比
12.8 腦洞大開:未來最強大的計算設備——汽車
12.9 課程實驗總結
附錄
附錄A 40個發明原理
附錄B 39×39矛盾矩陣
附錄C 物理效應
附錄D 化學效應
附錄E 幾何效應
附錄F 部分參考答案和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