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十二五”規劃教材》把區域作為一個系統,按照系統科學的思維范式,從宏觀整體出發,在時空結合中詮釋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突出區域發展與科學發展主題,著重探討區域發展的時間過程、動力機制、結構演變、空間布局特點,剖析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復雜關系,抓住城市與區域、地域分工與合作等重大問題,揭示區域發展的客觀規律,尋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從宏觀整體出發,經過中觀到達微觀層面,既見樹,又識林,使結構的嚴謹性與內容的實用性很好地結合起來。
《區域經濟學(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作為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區域經濟學課程教材,也適合區域管理部門T作人品閱讀。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區域、區域系統與區域經濟學
第一節 區域和區域系統
一、區域的內涵界定
二、區域的類型
三、區域系統的組成
四、區域系統的特征
五、區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第二節 區域經濟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一、自然稟賦的差異性
二、經濟活動的不完全可分性
三、空間距離的不可滅性
第三節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發展前景
一、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區域經濟學的性質和任務
三、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四、區域經濟學的前景與方向
復習思考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二章 區域發展與科學發展
第一節 區域發展概述
一、區域發展的內涵
二、區域發展的形式
三、區域發展觀的演變
第二節 促進區域發展的途徑和措施
一、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
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第三節 區域科學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
二、區域科學發展的識別
三、促進區域科學發展
復習思考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三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過程和動力機制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過程規律
一、區域系統的演化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三、區域經濟發展階段性規律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和動力
一、增長極理論和因果循環累積效應
二、區域發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
三、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第三節 區域經濟運行的動力來源
一、從政府的角度看區域經濟運行機制
二、企業家眼中的區域經濟運行機制
復習思考題
進步閱讀文獻
第四章 區域產業結構演變與優化
第一節 三次產業與產業結構'
一、三次產業的劃分
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演化規律
三、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
四、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給我們的啟示
第二節 制造業在區域發展中地位的變化
一、工業經濟時代制造業的地位
二、信息社會制造業地位的變化
第三節 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結構優化
一、地區生產專業化
二、主導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主導產業的選擇
四、區域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節 投入產出分析
一、投入產出表
二、投入產出模型
三、投入產出方法的應用
復習思考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五章 區域發展的空間過程與布局
第一節 經濟地域運動論
一、經濟地域運動的內涵
二、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
三、區域開發的空間理論與模式
第二節 集聚、擴散與空間相互作用
一、集聚與擴散
二、距離衰減原理與近鄰效應
三、空間自相關分析
四、空間相互作用分析
第三節 經濟區劃論
一、經濟區概述
二、經濟區類型
三、經濟區劃
四、經濟區的定量劃分方法
五、主體功能區建設
第四節 產業布局論
一、產業布局的影響因素
二、產業布局理論
三、產業布局的區位指向與合理性評價
復習思考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六章 區域分工與合作
第一節 區域差異論
一、區域差異概述
二、區域差異的客觀基礎
三、區域差異測度方法
四、區域差異演化過程
第二節 區域分工論
一、區域分工概述
二、區域分工的內在機制
三、區域優勢產業的識別與選擇
四、區域差異調控
五、區域增長趨同
第三節 區域協調發展論
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概述
二、區域經濟競爭與合作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方式
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與評價
五、從區域協調發展到區域協同發展
復習思考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七章 EP卜環境、人口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環境建設與區域發展
一、物質條件與區域發展
二、非物質條件與區域發展
三、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二節 人口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的兩重性
一、勞動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推動力
二、一定數量的人口為消費提供了市場
三、人口數量過多對區域發展的不利影響
四、人口容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課題
五、人口結構與區域發展
六、人口遷移與區域發展
第三節 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
一、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分析
二、不可更新資源的開發對策
三、可更新資源的開發對策
四、流失性資源的開發利用
五、再生資源與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
第四節 堅持生態文明,建立資源節約
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生態文明概述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
第八章 城市與區域發展
第九章 區域發展決策與政策
第十章 區域經濟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修編后記
《區域經濟學(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十二五”規劃教材》:
1.非均衡增長理論關于區域差異演化的預期
非均衡增長理論是解釋區域經濟增長過程的一種重要理論。其代表人物有繆爾達爾(Mydral)和赫希曼(Hirshman)。他們依據循環累積因果原理,對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分析。繆爾達爾在其1957年出版的《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區域》-書中指出,在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中,發達區域對欠發達區域產生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極化效應有利于發達區域經濟發展,擴散效應對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回流效應對擴散效應產生抵消作用,從而有利于發達區域經濟發展。因此,總的來看,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要快于欠發達區域,它們之間的差異將趨于擴大。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戰略》-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在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存在著極化效應和淋下效應(或譯為涓滴效應)。這兩種效應是由于發達區域率先發展起來,在其與欠發達區域的經濟聯系中所產生的。極化效應對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有利,而對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不利。淋下效應是發達區域對欠發達區域產生的有利于后者經濟發展的影響。但是,總體上,極化效應強于淋下效應,導致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的差異擴大。
總之,非均衡增長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產要素在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作用下(即收益遞增)將向少數區域集中。這個過程具有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從而導致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發生分異或極化。因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區域之間必然出現分異。而且,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是一個自我強化的作用過程,其結果就是區域差異將持續擴大。
2.新古典增長理論關于區域差異演化的預期
新古典增長理論對區域差異演化過程提出了與非均衡增長理論截然相反的解釋。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生產要素具有收益遞減的特征,區域之間的貿易和要素流動將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的均衡化,促使區域之間的經濟長期增長形成趨同(或稱之為收斂),亦即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不平衡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因此,市場對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起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新古典增長理論以長期均衡為基本觀點,認為條件相同或相似的區域的經濟增長具有共同穩態,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穩態,這種穩態就決定了各區域經濟相應的穩定增長路徑。如果一個區域偏離了其穩定增長路徑,就會有一種力量使其向穩定增長路徑“回歸”。由此可以證明,初始增長水平低的區域的經濟長期增長速度要快于初始增長水平高的區域。也就是說,雖然在經濟增長的初期,區域之間可能比較大的經濟增長差異,但是由于落后區域的長期增長速度要比發達區域更快,因此,經過一個較長的階段,它們之間的經濟差異將隨時間推移而逐漸縮小。這方面的具體內容請參見本節第六大部分。
(二)區域差異演化的倒“U”形學說
在研究區域差異演化方面,有一個很著名的學說,就是威爾遜(Wilson)的倒“U”形學說。這個學說是威爾遜在其《區域不平衡與國家發展過程》-文中提出的(該文于1965年發表在《經濟發展與文化變遷》雜志上)。威爾遜利用相對人均收入作為測度區域差異的指標,運用加權變異系數計算區域差異(權數為區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并試圖揭示區域差異與國家經濟發展階段之間的關系。威爾遜選擇了24個國家,根據其在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分組。即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美國、瑞典為I組,芬蘭、法國、西德、荷蘭、挪威為Ⅱ組,愛爾蘭、智利、奧地利、波多黎各為Ⅲ組,巴西、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為Ⅳ組,南斯拉夫、日本為V組,菲律賓為Ⅵ組,印度為Ⅶ組。把區域差異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聯系起來,威爾遜做了7組國家之間的橫截面分析,對一些國家的情況作了歷史趨勢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威爾遜獲得了兩個重要的發現:
1)處于發達階段的國家(I組和Ⅱ組),區域差異很小;處于發展中期階段的國家(Ⅲ組和Ⅳ組),區域差異非常大;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家(V組、Ⅵ組和Ⅶ組),除了Ⅵ組的菲律賓之外,區域差異也比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