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你早起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機嗎?你是否經常拿起它“只是為了看一下有沒有信息”,回過神來卻是45分鐘后了,你也很想知道時間都到哪里去了。你是否想少花點時間在手機上,但又不知道如何在不徹底放棄手機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如果是這樣,這本書就是你的解決方案。作者提出了一個實用的、易操作的“分手”計劃,然后再和手機“和好”。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是一段讓你感覺良好的長期關系。在本書中,你會發現手機和應用程序是如何讓人上癮的,并了解花過多時間在手機上如何損害了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深度
馬克思主義意識論從其結構本質上說是一種獨特的心靈哲學理論,既博大精深,又具前瞻性。但一直以來,這一特色及其在意識論中的具體表現還未得到應有的揭示,其蘊藏的深刻的、前瞻性的思想成果也未得到應有的開發和闡釋。即便是己有的闡述中也含有大量的解讀空白和誤讀。這就需要我們用新的眼光、基于新的、發展著的理解前結構,吸收、消化和提煉當代腦科學與心靈哲學的積極成果,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論的發展與創新。
身處數字時代,我們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更容易上癮。上癮不只與酒精、藥物等化學物質有關,更加隱蔽不易被覺察的是行為,上癮,就是那些做了之后感覺不錯,情不自禁還想做,哪怕長期看來會給自己帶來嚴重傷害的行為,如暴食、購物、沉迷手機、刷短視頻等。本書從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腦科學入手,解釋了上癮的生理和生理原因,揭曉了上癮的規律,剖析了“欲罷不能”背后的心理機制,讓讀者對行為上癮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認識,提高對誘惑因素的覺察力和免疫力,同時反向利用上癮的機制,利用全新的“無害行為”來替代之前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自然主義曾經一路凱歌猛進,在英美哲學中獨占鰲頭,成為一種“正統”主張。然而,近年來這種形勢開始變化,出現了一種新的走向,科學自然主義越來越受到質疑,其強勢地位開始動搖,人們開始對其本體論和認識論標準作“弱化”處理,從而提出各種新的自然主義形式。自然主義的弱化走向本質上反映的是心靈本身的復雜性,反映了“心性多樣性”這一客觀事實。
本書旨在為他心直接感知辯護并完善他心直接感知。本論文主要是在身體現象學視域下, 結合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 闡述他心直接感知的產生基礎、理論內涵、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 在此基礎上提出他心直接感知仍需解決的問題, 運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完善他心直接感知理論, 并將完善后的理論應用于自閉癥、人工智能和交互性機器倫理的研究中。
沈學君,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外馬克思主主義。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國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并有部分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轉載。他心問題是當代心靈與認知理論領域一個非常重要且基礎的問題。深入研究他心問題,既使我們及時了解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動向,跟蹤西方學術發展前沿,參與到世界范圍內的哲學對話之中,又能深化我們對心靈本質、心身關系問題和世界結構圖景的認知,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哲學基本問題,還能使我們深刻洞察西方哲學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走向,進一步明確國
在當代心靈哲學中,唯物主義已經成為心靈哲學研究的基本架構和不二范式。但是,這一結果和成就遠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而是經歷了極為漫長和艱難的哲學思維方式轉變和范式革命的歷史過程。從心靈的觀念史來講,心靈向來都是一個脫離了生活現實過程本身的被徹底神秘化和嚴重誤讀的純粹概念,人類曾經對心靈概念的理解充滿了種種類比、隱喻、謬誤和夸大其詞。因此,不能從從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令人滿意的種種心理現象、狀態、事件和過程不僅是神秘主義論調大行其道的主要根據,更是盛產種種唯心主義二元論形式,以致于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