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刺參養殖規模迅速擴大,然而刺參營養學研究落后于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參養殖業的良性發展。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學習和掌握刺參飼料配制方法的需求,本書篩選總結了近年來的一些相對有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內容涵蓋刺參的營養組成、營養素的需求、刺參飼料原料的開發、功能性添加劑的應用以及國際交流等。全書共分5章,作者在書中既對研究方法、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又深入淺出地對研究結論進行了論證,提出了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兼顧了理論性和適用性,避免了傳統教材內容教條化的缺陷,充分注重了
魚道作為一種輔助魚類過壩的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壩修建對魚類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魚道過魚效益的發揮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魚道內部典型水力特性(流量、流速、湍動能、雷諾切應力)、環境因子(光、聲、水溫、溶解氧、pH)等。然而,上述水力學因子、環境因子如何影響魚道中魚類行為仍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魚類行為學作為研究魚類的適應性以及其特性間生態關系的學科,逐步發展起來。魚類行為學研究方法可以定量研究魚類的行為,使魚類行為學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相關領域。本書主要是講解魚類行為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
水利水電工程將完整的河流環境分割成不同的河道片段,阻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破壞了河流系統的完整性,阻隔了當地魚類種群的交流,導致這個開放、連續的系統在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及信息傳遞等方面發生一系列的改變,使生活在其中的魚類生存所需的生境條件、水文情勢發生變化。同時也降低了被隔離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活力,最終對魚類資源產生影響。因此,為了保護魚類,恢復河流生態多樣性,修建過魚設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書就過魚設施修建的關鍵技術和部分案例進行解析,總結出有效的過魚設施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技術包括體包括過魚
魚類洄游通道恢復工作的開展最早出現在17世紀,我國則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相關工作,主要是學習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先進成熟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模仿修建過魚設施。隨著過魚設施相關內容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水利、水電行業相關標準的編制和實施,我國在過魚設施的設計、運行、管理、評估等方面都有了較清晰的思路,擺脫了早期模仿國外的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績。本書在系統論述
本書通過分析北極主要的氣候變化現象,以及這些變化對漁業資源種類組成和空間分布的影響,旨在為北極生態系統保護、資源利用開發以及政策制定提供指導依據。全書共8章:第1章為緒論;第2章為北極漁業資源及其海洋環境狀況概述;第3章為漁獲組成及氣候和海洋環境變化分析;第4章為氣候變化特征和環境因子變化特征;第5章為東北大西洋漁業資源狀況及其與氣候和海洋環境變化的關系;第6章為東北大西洋北海漁場魚類群落結構年際變化研究;第7章為北極漁業資源變動的預測模型;第8章為氣候變化條件下的北極漁業資源開發問題及對策。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具體內容為:中國水產養殖與水產飼料,魚類攝食與飼料投喂,魚類的肝(胰)臟健康與飼料的關系,魚類的腸道健康與飼料的關系,魚體健康、飼料與魚類體色的關系,動物蛋白質原料,植物蛋白質原料,淀粉類原料,油脂類原料,礦物質和維生素,魚類飼料配方,主要養殖魚類的飼料,魚類飼料技術與飼料產品的發展等。本書內容涉及水產飼料應用基礎研究和相關技術發展,主要讀者群為水產養殖業、飼料與飼料添加劑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營銷人員,以及有關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領域、水產養殖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師生學者
水族造景又可以細分為水草造景、水陸造景、雨林造景、微景觀造景等不同類型的自然生態景觀造景。本書既有面向水族造景愛好者的易維護打理的水陸缸和雨林缸,也有面向資深玩家和行業從業人員的水草缸。內容具有專業性和系統性,基本涵蓋了水族造景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具體包括水族箱、過濾系統、光照系統、二氧化碳系統、溫控系統、除油膜系統、保濕系統、底床、石材、木材、植物等的選擇與搭配,以及景觀后期的維護。詳細的造景技巧和豐富的開缸案例是本書最重量級的內容。本書可作為水族造景行業的自學書籍和培訓教材,也適合普通造景愛
本書由上海市水產研究所 (上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專家結合多年從事長江口主要經濟魚類人工繁育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精心編著而成。書中詳細介紹了暗紋東方鲀、梭魚、長吻鮠、河川沙塘鱧、褐菖鮋、金錢魚、鳑鲏、斑尾復蝦虎魚和舌蝦虎魚等9個長江口主要經濟魚類品種的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等內容, 與繁育生產實踐結合緊密, 全面展示了長江口主要經濟魚類人工繁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是一部研究長江口主要經濟魚類人工繁育方面的重要著作。
仔稚魚資源在魚類生活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魚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漁業資源監測的重要手段。本書基于2018-2020年深入系統地調查研究長江下游魚類仔稚魚資源現狀的研究結果編撰而成。全書系統描述了長江下游各種類仔稚魚的資源變動、分布特征及不同江段水文特征,并針對不同種類仔稚魚的早期形態進行特征闡述,以期為長江下游水域魚類仔稚魚資源的變動及發育特征補充基礎數據。本書比較全面地揭示了長江下游魚類仔稚魚資源的基本面貌,指出今后長江下游魚類資源保護的重點方向,填補了長江下游魚類仔稚魚資源基
本書以我國海洋漁具漁法調查的資料為基礎,并借鑒《中國海洋漁具圖集》和我國歷次漁具分類、漁具制圖標準的理論及國外漁具分類的理論與實踐,深入研究了我國海洋漁具的類、型、式劃分及其原理,將我國的12類漁具按章節形式介紹每類漁具的漁業概況,捕撈原理和型、式劃分,漁具結構,漁具圖及其核算,漁具材料表,漁具裝配工藝和捕撈操作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