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史料,時間線貫穿幼年至晚年,從王陽明的生活及各種經歷如游歷、應試、講學、貶謫、剿匪、平逆等方面,清晰描述了王陽明的一生。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明代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今屬浙江省寧波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是宋明理學心學學派的集大成者,在我國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陽明先生書信集》是海內外第一本專門的陽明先生書信全集,收錄陽明先生生平各個時期撰寫的各類信札、便簽和書面答問共計345份。其中包括現行各本陽明先生詩文集著錄的陽明書信外,還特別從國內外搜羅到陽明先生書信手跡(拓本)60件、共計80余份書信,其中相當一部分書信內容
曹端著作的刊行,大抵經過由各著作單行進而匯集的過程。此次整理本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著錄為《曹月川先生遺書》的明刻本為底本,此本收錄了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西銘述解》《通書述解》《夜行燭》《月川先生錄粹》《理學印證要覽》《家規輯略》《月川先生年譜纂》,此明刻本乃是將以上明刻諸書匯為一秩而成。此次整理,各書仍保持其各自的原貌,冠以《曹月川先生遺書》之總名,重新編制了目錄。以道光本及《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并參考吸收了今人王秉倫校點本《曹端集》的相關成果,是一次精審而高質量的整理工作。
東林學派的創始人顧憲成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講學者。他主持興復東林書院,開展講學活動,對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和社會有著極大的影響。 作為宋明理學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學家,顧憲成對朱熹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批判性繼承,對整個理學(心學)作出了批判意義的總結,同時極大地推動了明清之際的思想轉向,可以說顧氏是推動宋明理學轉向清代實學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對顧憲成的哲學思想進行全面而深細的梳理,通過辨析幾組重要的哲學概念——道統論、先天與后天、性善、本體與工夫等——來詳
謫居龍場,頓悟圣道;巡撫閩贛,平匪誅藩;回鄉守制,光大心學;總督兩廣,保境安民。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瀾壯闊,自始至終都在踐行“知行合一”的學說,真正地做到了“三不朽”,從而超凡入圣。不論是遭逢困厄,還是身處順境,他都憑借著心學的智慧,不悲不喜、無寵無驚地泰然處之。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因為他的心學智慧永不過時,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誠如作者所言:“這個人用良心建功立業,因此詩意地棲居在
《傳習錄》是心學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論學語錄與書信集,是陽明心學的經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充滿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言。《傳習錄百句》,擇取和提煉了《傳習錄》且適當采用《王陽明全集》中的部分經典語句,并結合陽明的思想做了啟人心智的解讀,舉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心學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體現,于此引導更多的讀者進入心學世界的大門。
謫居龍場,頓悟圣道;巡撫南贛,平匪誅藩;回鄉守制,光大心學;總督兩廣,保境安民。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他無疑是一位左手執書卷,右手持寶劍的豪杰,也是一位可稱為哲人與英雄的儒者。他那歷經千辛萬苦而悟得的寶貴思想,是切實可行且充滿生命力的,故而,能給在現實生活中疲于奔命的我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與強大的自信力。 誠如作者所言,希望這部敘述了王陽明之生涯以及其思想之核心的小書,能在這些方面對讀者有所裨益。
本書主張以“心”為判斷是非的準則,不拘泥于既成制度。在哲學上提倡太虛說、良知說和孝本說。認為宇宙即太虛,太虛與心為一;良知即太虛,心歸太虛,心達無善無惡境界,即是真正良知。仁、義、禮、智出自心之太虛,而人心之太虛卻以孝為本,也就是孝兼萬善之說。
“知行合一”是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關于認知實踐方面的哲學理論,也是其所開創的“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所謂“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就能達到寧靜致遠、無敵于外的境界。本書分為《知行合一·心之所向》和《知行合一·行之所往》兩部,分別從王陽明的《傳習錄》中精選出35條語錄,進行簡單的講解和分析,并搭配有趣的歷史故事,和直觀生動的漫畫內容,寓教于樂,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學會運用古人的智慧來化解生活中的難題。
本書共上中下三卷。記載有關“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論點的問答。內容包括:徐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