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的書已經夠多了,為何還要再來一本?更何況,作者還不是統計學家!
統計學家很友善,統計學很有趣,但是他們想解決的難題和你想解決的難題不是一碼事。事實上,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很多時候,他們針對他們的難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往往會使你的難題變得更加不可解決。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統計學家的任務是確定參數估計與總體推斷過程中的難題,然后盡可能解決。他們可以保證給你一個最佳的答案,但前提是你必須已經知道正確的模型。但是,在社會學里(以及多數社會科學里),我們并不知道正確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出版《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 Research Methods Review)叢書,對已有的方法或方法實踐進行總結和評論,對正在發展的方法做綜述和推進,以及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法進行設想和探索。希望通過這一叢書推動方法研究的進一步繁榮
本書首先介紹圖論及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進而對典型的機器學習算法如線性回歸、聚類算法和分類算法,以及代表性的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如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對抗生成網絡等)進行基礎性介紹,最后從網絡基本理論(三元閉包、聚集系數等)出發介紹了強關系和弱關系的應用和聯系,從選擇和社會影響兩個角度闡述了同質化的形成原理,并且闡述了網絡極化的形成機理與度量方法,進而從節點權力的角度闡述社會權力的核心內涵。
本書以中國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吳澤霖為中心,通過描述其知識生產的個人史背景、社會學中國化的努力、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樣范式、民族學博物館實踐與種族研究等,對吳澤霖的學術與人生進行全方位闡釋,以小見大,分析近代“西學”傳入中國后遭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問題,以此來呈現民國以后中國社會學和民族學研究的多樣圖景,為我們今天構建自主的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提供一個個性化的解讀。
本書是一部帶著知行合一的追求對風險社會進行哲學觀察和思考的著作,對工業社會中的普遍主義必然性和形式化進行了反思,揭示這三個方面的追求造成的社會割裂,以及最終將人類領進了風險社會。
全書對人類陷入風險社會后出現的去等級化非中心化和個體性解構的趨勢作出解讀,認為其中包含人類社會根本性變革的隱喻,即工業社會在整體上正在遭到否定,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開辟道路。
作者認為,風險社會使人的生命價值再一次凸顯出來,而且人的生命價值是植根于人的共生共在之中的,是需要在人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本卷共收集了鸚鵡秘授的社會學方法,也談差序格局的經驗測量,個體導向方法的理論緣起、實例引用及評述,誤讀與如何提問——韋伯理解方法論下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社會文化背景與受訪者響應行為,因果關系計量方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改進,ResQ:一種基于現實主義邏輯和QCA技術實現跨學科理論構建的新方法,行動案例教學法:打通理論教學與實踐行動阻隔的社會工作教學探索,高校中青年教師過勞死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本卷共收集了碾碎的整體網研究,由“理想類型”論概念的建構原則,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分析:再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大數據大在何處:數據量大的價值及分析策略,生命歷程研究的范式轉變與方法革新——兼論西方生命歷程研究的新進展,從文本到社會知識:基于文本的社會科學研究綜述、社會科學中的因果分析——潛在結果模型、因果網絡模型與ABM,中國公正感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比較與方法論反思,質性方法研究空間的潛能與挑戰等九篇文章,對社會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本卷共收集了五城市調查最終調查數據產生始末,從KKV到TTC:近30年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兩本質性研究方法論著作,基于沙堆模型的國家動力學研究,E問卷實務流程探索與趨勢展望,年齡-時期-世代模型的發展歷程與社會科學應用,定性比較分析(QCA)綜述:內涵、操作與應用,學術研究:瞄準無知的認知行動,打磨田野手藝:北京市A區日結工市場調查反思,新化文印產業研究的過程和思考,有關測量概念的三個故事與一個教訓等十篇文章,對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本書分為15個章節,詳細介紹了社會研究從問題選擇到報告撰寫的整個過程,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不同取向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以及混合研究方法的設計與評估。不僅如此,本書運用了相當一部分來自學生項目和已發表作品的研究實例,恰當地展示了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基本原理,始終強調方法的選擇應與研究問題相契合,并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研究設計,十分便于初學者學習和使用。這樣的實用主義視角能使研究問題更加明確,幫助研究者完成高質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