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凝結了賈英華多年從事人物傳記創作的經驗和教訓,他以自己著述為例,探討了對于人物傳記的多種撰寫方式,歸納了人物傳記的十種開頭、八種不同的結尾方式。對如何撰寫素無謀面的歷史人物傳記,建議從六方面八種途徑搜集史料,提出了刻畫人物的七個訣竅,還對于如何處理重大歷史人物評價,提出三種處理方法。作者剖析歷史人物傳記、現代人物傳記、家譜、自傳、回憶錄、口述自傳等行文模式,將自己全面的研究人物傳記寫作心得毫無保留的奉獻給讀者。
20世紀80年代前后,傳記轉向成為社會科學中眾多轉向的一種。它發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芝加哥學派引領的傳記研究,反對奉實證主義為圭臬的社會科學研究,關注個人經歷、歷史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一轉向消解或者說超越了社會學中傳統的二元論,進而促使社會學家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構、研究方法以及書寫實踐。在晚近的發展中,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傳記社會學這一具有分支學科性質的指稱。社會學的傳記研究不是統一的思想運動,作為“浮現中的實踐”,這一處于晚熟狀態的轉向還存有不少爭議。隨著“傳記時代”的來臨,傳記
全書深入探索譜牒學發展史,宏觀論述其歷史與理論,明確學科概念定義;運用文化反映論的原理,探討譜牒起源問題,對各個時期譜學發展及其代表人物與著作進行細致研究,展現其階段特色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論主張。倉修良先生對于現存最早譜牒著作《世本》的研究,以及對司馬遷、劉孝標、歐陽修、蘇洵、鄭樵、宋濂、方孝孺、章學誠等在譜學方面的貢獻和地位等問題的探討,富有鮮明的學術個性。此外本書研究了年譜和家譜的性質、價值和局限性,最后通過案例研究家譜辨偽的問題,揭示基本思路與方法,具有很強的學術實踐意義。
《有故事的地圖:我們的百家姓》是一套將百家姓與中國地圖相結合的傳統蒙學讀物,全書選錄了宋版《百家姓》中的常見姓氏,用第一人稱“我”和“我們”的語言形式,給孩子講述百家姓,倍感親切。書中手繪人物圖古樸、典雅、形態各異,十分豐富。地圖的巧妙結合將姓氏遷徙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展現出一個立體的百家姓,讓孩子在地圖上清晰可見姓氏的發展足跡,形式新穎、獨特。全書把姓氏分成“我們是這么來的”、“我們都去了哪兒”、“我們家的名人簿”以及“我們家的豐功偉績”這四大版塊分別對百家姓進行全面講述,用語通俗、詼諧、有
《姓氏演繹/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文庫》以“華夏圖騰樹”開篇,以姓氏文字演變為切入點,采用了龍鳳環繞本姓氏篆體字的精美圖案,昭示姓氏族群龍鳳呈祥之意;精心設計了“解字”“溯源”“掌故”“家訓”“拾藝”等幾個板塊,以姓氏為中心,生動呈現漢字文化、家風家訓、詩書畫印藝術,引導讀者深入了解姓氏文化。為方便查找,增加了音序索引和姓氏篆體字(100家)列表,篆書主要選自《說文解字》中小篆字體,篆法標準、大氣。《姓氏演繹/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文庫》圍繞姓氏文化展開,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呈現更為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