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對于絲綢之路及其交通路線的研究,絲路沿線古代城址、關隘的調查考證,絲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研究幾部分。書中對于絲綢之路研究中若干學理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過多年來持續地在絲路沿線的實地考察,對于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絲綢路上遺存的一批古代城址、關隘驛站的位置及其歷史變遷等做了必要的探討,摸清了其歷史面貌;同時對于絲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作用和價值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對于能夠充分體現絲路特質的若干重要的敦煌文書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發掘敦煌文化對于絲綢之路
通過研究長時段的歷史變遷,太行山地區的不少村鎮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表現出相當明顯的長時段延續特征;至少明中葉以后,太行山地區已經呈現出和傳統農業社會不同的特征,有著明顯的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晉東南即澤潞地區,包括農業及其他手工業生產在內,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也產生了;太行山地區雖然是一個地理上閉塞區域,但整體上說,卻是一種外向型經濟,40%以上的人員外出或在本從事工商業以及服務業,農業以及手工業產品通過晉商走向全國市場。至少在晚明以后,太行山地區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單一的農
本書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個文化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作為整體來闡述遺產保護新理念及其與當代中國民俗學的內在關聯和價值同構。遺產保護新理念,一指遺產保護的新理念,二指遺產保護著新理念,即遺產保護的間接對象和終極目的是新理念。所謂新理念,就是以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基礎的現代文明理念,也就是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所謂文明的內在精神或內在的文明,“外在的文明易取,內在的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及其關系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長期以來的地理學思想方法及其歷史研究為基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在前續有關著作和論文等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該書系統研究和闡述了從“公元前25世紀之前”到“公元21世紀以來”,以世界地理學發展為背景、以中國地理學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
“建置沿革”是地方志書的重要篇章,它是對一個地方歷史演變的提綱和匯總,堪稱一部志書的“總綱”。綿陽市市縣兩級志書均有對本轄區建置沿革情況的詳細記述,然而由于歷史久遠,朝代更迭頻繁,各地建置沿革情況復雜多變,加上志書要求文風樸素、述而不作,令一般讀者在讀志書的“建置沿革”部分時往往覺得枯燥無味。作為地情普及讀物,《綿陽地情》叢書系列之《綿陽建置》則采用了歷史文化散文的形式,力圖更加簡明生動地對綿陽市及所轄各縣(市、區)的建置沿革和歷史發展情況進行概要介紹,同時勾連各地的自然地理、交通地位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以史命名的長城學研究專著,不僅對長城的構成元素、修筑原因、重要關口、發展軌跡等進行了論述,明確長城的起止走向、資源分布、類型特點、建筑背景,還對長城承載的家國情懷、愛國傳統、遺產價值進行闡發,在長城學文獻出版和學術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同時,該書結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長城的科學保護、開發和研究,長城整體性保護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長城文化資源保護等提供了學術支撐。
本書用文字與圖片的形式記載了絲路幾千年的人類遷徙、宗教傳播、文化交流和征戰屠戮。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元、明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臺,人類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歷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以比較清晰、系統的方式,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是了解中國歷史地理很好的入門書、優秀的學科通識講義。 本次修訂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行文更流暢有趣味。
本書是秦淮區檔案館、秦淮區地方志辦對朝天宮這一古建筑群的歷史及其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考證和研究的學術成果。朝天宮古建筑群,位于水西門內莫愁路東側冶山上,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王府大街朝天宮6號。以其豐厚的人文景觀和壯麗的建筑風貌,成為展示南京古都文明的重要窗口。本書沒有枯燥地介紹建筑在不同時代的面貌改變,也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這里所發生的的歷史事件,而是以時間順序,將歷史事件如故事一般講述給讀者,通過講述歷史描述出朝天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面貌,使讀者仿佛漫步在那充滿年代感的古樸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