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孕育出悠久的浙東文化,且傳承完滿,意蘊多元,具有時代性和進步性。本書以浙東鄞縣、慈城等地為研究對象,采用分類專題的形式對浙東文化的流轉變遷進行探討。其一,對藏書纂志、社會互助等浙東典型文化進行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略浙東文化之特點。其二,對馮君木、虞世南、王應麟、馮賓符、張美翊等浙東名士進行個案研究,以探略浙東文化之深厚。其三,以浙東歷史名城慈城為例,對慈城的歷史、文化、文體、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探略浙東文化之發展歷程。
本書為福鼎市沙埕鎮的文史資料,由“海洋聚落”“漁業生計”“疍民記憶”“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宗祠史略”“教育醫療”“物產美食”八個板塊的內容組成,全面系統、具體真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秉持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的宗旨,縱橫交錯、宏纖畢現地展示了沙埕的滄海桑田和時代巨變,填補了一般歷史記載的不足和空白,顯示了獨特而珍貴的史料價值,向人們提供了一幅福鼎市最大漁區集鎮、漁業主產區全景式的歷史文化畫卷。
江戶時代,清商朱佩章赴日后,幕府向其詢問清朝政治、法律、軍事、民俗等情報而編成的問答書《清朝探事》《仕置方問答書》。其中《清朝探事》是日本享保年間(1716-1735)江戶幕府儒官荻生北溪奉將軍德川吉宗之命通過居留長崎的深見有鄰向清人朱佩章詢問清朝之事、唐通事彭城藤治右衛門協助翻譯而作成的問答書。雖存在多種傳抄本,但終未雕版刊行。 全書分為論述篇、譯注篇,其中前者由四章構成,分別為:“第一章 赴日清人朱佩章與《清朝探事》的成書”“第二章 《清朝探事》的諸寫本、內容及收藏情況”“第三章
國寶只是一件件博物館里陳列的器物嗎?它們會不會也有秘密呢? 《漫游歷史 國寶帶你明朝》這本書就講述了國寶背后隱藏的故事。國寶的有趣不僅在于其設計和工藝的精妙,更在于其體現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沉浮。書中精選明朝最具代表性的國寶進行詳細描繪:青花海水紋香爐、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成化斗彩雞缸杯、十二龍九鳳冠、虎紐"永昌大元帥”金印。孩子不僅能一睹國寶的風采,還能借助小神獸端端的神力跨越時空,到明朝去會見歷史人物,見證歷史興衰,揭開重重謎團……直白易懂的語言、逗趣可愛的畫風,生動精彩的故事,讓國寶不再冰
國寶只是一件件博物館里陳列的器物嗎?它們會不會也有秘密呢? 《國寶帶你逛宋朝》這本書就講述了國寶背后隱藏的故事。國寶的有趣不僅在于其設計和工藝的精妙,更在于其體現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沉浮。書中精選宋朝最具代表性的國寶進行詳細描繪: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注壺、定窯白釉孩兒枕、"松石間意”琴、蹴鞠紋青銅鏡、鎏金腰鏈。孩子不僅能一睹國寶的風采,還能借助小神獸端端的神力跨越時空,到宋朝去會見歷史人物,見證歷史興衰,揭開重重謎團……直白易懂的語言、逗趣可愛的畫風,生動精彩的故事,讓國寶不再冰冷,歷史也不再遙遠
本書是美籍華裔宋史學家劉子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所收集的多篇主題文章體現了作者多元化的歷史觀。作者由封禪祭典、君主與言官的關系、政治上的包容性來觀察宋代的君權和政治特色,由岳飛、秦檜、王安石、曾布、梅堯臣等人來觀察宋代士大夫與武將的風格類型,由地方官學私學的消長、考場弊端、道統之成立來觀察宋代的教育與道學,由馬球、啟蒙書、鄉紳賑饑來觀察宋代的文化與社會,視野宏大,剖析入理,為讀者描繪出有宋一代更清晰的圖像。
國寶只是一件件博物館里陳列的器物嗎?它們會不會也有秘密呢? 《 國寶帶你逛清朝》這本書就講述了國寶背后隱藏的故事。國寶的有趣不僅在于其設計和工藝的精妙,更在于其體現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沉浮。書中精選清朝最具代表性的國寶進行詳細描繪:金嵌珍珠天球儀、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金甌永固杯、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十二生肖獸首。孩子不僅能一睹國寶的風采,還能借助小神獸端端的神力跨越時空,到清朝去會見歷史人物,見證歷史興衰,揭開重重謎團……直白易懂的語言、逗趣可愛的畫風,生動精彩的故事,讓國寶不再冰冷,歷史也不再遙
今人所見契丹早期史實為三重濾鏡下的圖景:中原史籍立足華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權力意志的自我建構,后世史官將前兩者拼合、摻以己見而形成的線性追溯。三者層累交疊,最終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反映著過往的真實?本書基于對相關歷史文獻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過權 威經典文本的縫隙,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力圖呈現歷史敘述復雜多元的生成衍化過程,發掘出此前罕為人知的歷史情境與學術議題。借此典型個案,可望對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本書是著名中古史研究學者徐沖教授近年來的論文、學術筆札、隨筆和訪談結集,大部分曾在《文匯學人》《澎湃》等媒體刊載,共15篇,主題是關于魏晉革命與歷史書寫。作者通過縝密的資料收集和史料批判,試圖從歷史書寫的方法和視角來考察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反映了中古時期人們在撰寫歷史時的心態和背后的社會政治文化。文章多以某一個具體的點展開,來研究歷史書寫背后的邏輯,發掘文獻背后的意涵,借此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學術思考。
本書以中山市龍瑞村為個案,通過考察不同市場環境下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與適應,探討集體經濟及其組織在中國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當代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實踐中集體的“統”與個體的“分”這對基本矛盾推動著集體經濟不斷進行自我調試。 集體經濟的變遷與選擇展現了“農民集體”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自我延續、自我發展的建構方式和調適能力,這一過程即“集體再生產”的過程。本書嘗試在集體再生產的過程中,從微觀層面分析“農民集體”與集體成員、地方政府、區域市場以及土地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