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建構全球媒介倫理的理論基礎、全球各國媒介倫理規范、基于儒家倫理的媒介倫理建構等諸多問題,理論層面分析一種最底標準的倫理規范存在的可能性,繼而圍繞全球134篇媒介倫理規范共通準則、中外媒介倫理規范的對比、儒家倫理與媒介倫理等層面進行分析,以一種“嘗試的、努力的”姿態來探討媒介倫理規范,提出12個方面的倫理準則,涉及媒體權利與責任、真實、消息來源等,形成了一份“全球媒介倫理規范”文本,從而回答了“全球媒介倫理規范的建構基于什么樣的理論、建構出的規范是什么”的問題。
本書為喻園新聞傳播學者論叢中的一本,收錄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二級教授趙振宇40余年來在新聞傳播與管理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本書融合了新聞學、傳播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視角,聚焦新聞策劃、輿論引導、人員激勵和決策程序四個議題,嘗試探析協調四者運行關系的科學方法與實踐路徑。“新聞策劃論”圍繞什么是新聞報道策劃,分析了新聞報道策劃的前提和原則;“輿論引導論”研究了突發事件的傳播規律、應對策略,對如何建立突發事件的常態化管理機制等提出對策建議;“激勵方法論”探究激勵的作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號為21FXWB023。 共識是社會存在的前提。當代社會的共識形態以網絡輿論方面的基本認同為主要形式。輿論共識與媒體議程設置和新聞報道所傳遞的價值觀之潛移默化有關。媒體記錄的社會變遷被稱作媒體記憶,社交媒體輿論場的公共討論影響著用戶認知并最終演化為群體記憶。用戶認知與群體記憶塑造網絡共識,形成社會性質的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媒體的記憶功能和社交媒體的用戶互動(公共討論)促成了當代社會共識的新形式:輿論共識。社交媒體時代的媒體記憶與輿論共識之間的關系為何,二者對輿
《區塊鏈技術及其在信息網絡中的應用》從信息網絡的角度探討區塊鏈的技術特性和應用模式。《區塊鏈技術及其在信息網絡中的應用》共有10章。第1~3章為**部分,概述區塊鏈的技術基礎、技術研究和技術應用,總結了學術界在包括共識機制、安全與隱私、擴容與跨鏈等關鍵技術,以及身份與數據安全、移動通信、物聯網等信息網絡相關領域的應用案例。第4~6章為第二部分,以公鑰證書管理和移動通信等場景為例,探討現有身份認證體系的問題,并提出基于區塊鏈的解決方案。第7~10章為第三部分,以智能醫療、智能電網和移動通
本書采用統籌篩選的方法,以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數據庫為主要數據來源,對2019-2020年出版的科普圖書整體數量、類型等進行統計,制定一套相對全面的科普圖書年度書目,為反映和把握科普圖書年度整體出版情況提供參考。本書正文是2019-2020年科普圖書出版的相關統計分析,涉及圖書種類、數量、出版地、出版社、學科分布、作譯者、價格等;附錄包括2019-2020年出版的部分科普圖書書目、科普圖書分類數據表、科普圖書榜單等。
本書為喻園新聞傳播學者論叢中的一本,收錄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余紅教授近年來關于網絡新媒體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度思考文章,涵蓋網絡輿論與意見領袖、網絡公共參與、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風險傳播、健康傳播、媒體傳播力和網絡新媒體人才培養等領域。本書對網絡輿論、國家形象、媒體傳播力等概念進行了界定,并結合實際案例開展了對公共議題中科學傳播框架嵌入、健康風險報道的“不確定性”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選取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輿論和輿情現象,立足風險社會理論和情感社會學視角,研究互聯網時代網絡輿
新媒體寫作獲取收益從2015年開始,到2022年年底已經發生了數次變化,最近一次大幅度變化是頭條收益系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本書的價值,即IP寫作獲取收益。之前純靠流量寫作——有閱讀量就有收益的寫作模式必將被市場淘汰,而依托新媒體寫作模式獲得高額收益的圖文內容創作者近期也出現流量收益大幅萎縮的情況。本書對新形勢下新媒體寫作的特點、新媒體與商業的關系、如何寫出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內容、如何引流,以及如何帶貨、并獲得商業收益等技巧均做了十分詳細的闡釋,是一本具有可閱讀性、指導性和實用性的
本書聚焦數字圖書館,首先論述了當前數字化閱讀素養教育。其次,闡述了數字圖書館的閱讀平臺的建設與數字圖書館的推廣策略。再次,解讀了數字圖書館的社交性與參與性。最后,展望了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共有七章,第一章將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二章簡述了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和特點。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從閱讀推廣主體、對象、客體和渠道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第七章是本書的總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