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軍隊院校因隊干部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學員隊建設主攻方向偏差、基層干部流動快帶來的學員隊管理波動和學員培養斷線、學員隊干部和學員骨干培訓指導理論缺乏等現實問題,探索研究學員隊管理尤其是學員隊管理者能力培養、組隊模式、管理機制、思想教育、教學訓練、戰斗力建設等內容,為提升學員隊建設水平進而提升學員培養質量提供一個方法途徑,為新時期院校學員隊管理和學員隊干部、學員骨干培訓提供參考。
本書從馬賽克戰概念的出發,深入研究海上作戰無人化(包括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智能化特征,深入研究馬賽克戰視閾下的無人裝備海上協同作戰,對理解美軍作戰概念和透析作戰制勝機理具有重要作用。無人裝備作為特殊武器平臺,頻繁出現在近幾次美俄局部戰爭中,完成了從輔助戰爭到參與戰爭的演變。隨著海上無人裝備作戰運用的延伸,將誘發新的作戰模式,從集群式飽和覆蓋到極微式蟻穴滲透等,加速推動作戰樣式從“量變”走向“質變”,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無人裝備作戰運用也會日趨成熟,并從傳統火力殺傷向海上攻擊等硬火
本書共分8章。主要介紹電子防御、軍方使用的系統、電子的防御系統和實施目的、雷達傳感器、搜索雷達、合成孔徑雷達(SAR)、跟蹤雷達、機載雷達(攔截機)、紅外傳感器、武器系統、導彈系統、被動反輻射導彈、激光武器系統、電子截獲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現代平臺ECM 系統和追蹤雷達反干擾措施。
本書聚焦于無人機作戰,首先梳理分析了世界各國在無人機作戰方面的現狀與發展歷程,介紹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無人機作戰,到今天無人機在作戰領域占據至關重要地位的全過程,以“捕食者”(MQ-1)和“死神”(MQ-9)等著名無人機為例,描述了用于情報、監視和偵察(ISR)的無人機以及配備導彈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在重要作戰行動中采用的作戰樣式和達到的作戰效果;其次,本書變換視角,從無人機在極端分子手中所帶來的危害切入,以反無人機為重點,講述了針對無人機的防御作戰;再次,以蜂群、人工智能在無人機
現有的目標檢測識別技術在理想環境(背景單一、目標分辨率高等)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在更為普適開放的環境下往往無法正常工作。復雜場景下小目標的檢測和識別研究面臨環境的復雜性、目標特性的復雜性和數據的不完備性三個層面的挑戰。本文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在源域知識的指導下,修正目標域樣本在特征空間的聯合概率分布,從而提高樣本目標域特征的可分性。本文針對分布不一致的問題,從上下文信息、信息補償以及數據增強這三個層面展開研究。
本書以核保密制度的演變為主線,結合大量解密文件與檔案、公開資料、若干歷史事件參與者與當事者的故事,追溯了二戰背景下美國核保密制度的緣起、二戰后期和二戰結束后美國原子能立法過程、冷戰時期核保密制度的建立,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核保密制度面臨的種種挑戰。呈現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美國多元的政治力量圍繞核保密問題的博弈,揭示了近一個世紀的核保密制度如何塑造了當今美國的國家安全體系。
1944年9月17日至26日的“市場花園”行動是二戰后期繼諾曼底登陸戰后,盟軍在西歐戰場發動的又一次重大行動,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作戰行動,阿納姆戰役最終成為這場行動的關鍵之戰。該行動動員了包括美國第101空降師和第82空降師,以及英國第1空降師和波蘭第1獨立傘兵旅在內的盟軍第1空降集團軍參戰,英國第2集團軍第30軍進行地面協同,意欲一舉擊敗德軍,早日結束戰爭。軍事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從微觀處入手,描繪出關于此次行動的宏大畫卷。盟軍上層彼時洋溢著的樂觀情緒,指揮官間的明爭暗斗及英
歷史傾向于用幾場重要的交鋒來衡量戰爭的贏家和輸家,而在這些交鋒中,會戰的結果總是清晰明了,因此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決定性的”。馬拉松、坎尼、圖爾、阿金庫爾、奧斯特利茨、色當、斯大林格勒——作為扭轉局勢的轉折之戰,它們在戰爭文學和我們的想象中回響。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正如卡塔爾·諾蘭在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樣,重大戰爭的勝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決定的。即使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邊倒的會戰,也不一定能決定戰爭的結果。諾蘭還對軍事“天才”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戰——即便這一稱號的主人是亞歷山大、腓特烈、拿
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作為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集團和經濟合作組織,反映出蘇聯與東歐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特殊同盟關系,也是以美、蘇兩國為首的兩個陣營相抗衡的產物。隨著冷戰的結束,這兩個組織已經解散,但區域性的安全問題,乃至影響人類命運的世界格局如何變化,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書依據已經解密的檔案文獻,對這兩個組織形成的歷史背景、運作機制及其使命的終結,做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以供讀者追溯歷史、關照現實。
本書針對北約在美蘇冷戰中的政治指導思想與方針、安全戰略概念等展開研究,系統考察北約政治與安全戰略的成因、內涵、特點以及影響,不僅總結冷戰時期北約各種政治與安全行為,而且探討北約政治與安全戰略所依托的文化、邏輯以及方法論,梳理其基本脈絡與規律。全書結合國外北約研究最新動態,運用辯證唯物史觀,破除西方學者為北約鉤織的神話,提出具有中國話語和認知特點的北約研究方法與觀點,為更準確、深入認識北約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資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