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大熊貓、雪豹等旗艦物種的保護。隨著非典的出現、新冠病毒的肆虐,人們才發現,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珍稀野生物種,它還包括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禁止等方方面面。本書始于2020年作者們對野味風險和野生動物管理問題的探討和思考,結合多年的野生動物保護經驗,深度探討了野生動物與人類復雜的關系以及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恰當態度和行為,并希望借此幫助讀者捋清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保護野生動物和重構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建設中來。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不應僅局限于旗艦物種,還應該面向所有的野生動物。從環太平洋沿岸至中亞泥濘沼澤,從熱帶雨林山溪到青藏高原峽谷,歷經了百萬年適應與演化的水獺幾乎占據了全球各樣淡水及近海生態系統。在中國,曾有三種水獺分布——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已知棲息海拔最高的歐亞水獺( Lutra lutra),體型最小、集群生活并主食蟹類的亞洲小爪水獺( Aonyx cinereus),以及集群圍捕魚類、偏愛石質水濱的江獺 (Lutrogale perspicillata)。因人類的威脅,原本曾遍布我國的水獺現蜷
平武縣素有“天下熊貓第一縣”的美譽,與全國其他熊貓棲息地一樣,平武的熊貓保護同樣面臨著來自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行為帶來的巨大威脅。雖然國家建設了保護區,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條例,科學家通過保護項目參與保護,為熊貓的保護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但人類活動的干擾,使熊貓棲息地退化的趨勢難以扭轉。本書通過作者團隊從1996年開始,在平武縣尤其是王朗自然保護區域周邊社區開展的一系列將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的開創性嘗試,見證了平武“與熊貓為鄰“的故事不斷翻開的新篇章。本書將基于平武熊貓保護的一部分科學研
本書可作為廣大鳥類養殖者及愛鳥人士的養鳥指南。書中精選了139個品種的觀賞鳥、鳴唱鳥、表演鳥及學舌鳥,詳細介紹了每種鳥的種類、外觀特征、繁殖期、產卵數、雌雄差異、食性、產地和主要棲息地,也對飼養注意事項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本書為每種鳥配以高清晰圖片,逐一介紹了鳥身體各部位的主要特征,全書以圖鑒的形式展現,方便廣大讀者查閱。本書還對每種鳥的生活習性做了簡要介紹,使養鳥初學者能夠通過本書了解鳥的基本信息,為飼養選擇做好準備。若想對各種鳥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并且希望了解更多的飼養方法,不妨翻閱此書,于
本書對人類演化歷程提出了全新的疑問, 也給出了嶄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這是一個偵查的過程,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是一個由考古學記錄組成的犯罪現場。和通常的犯罪現場一樣, 證據很不完善, 讓人激動, 也讓人抓狂, 我們的任務就是試圖推演出在什么時間, 發生了什么, 以及背后的動機。”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著名的“鄧巴數字”提出者, 以社會大腦假說和時間分配模型為偵破工具, 猶如最敏銳的偵探, 一步一步拼接出人類演化的完整圖像。
合成生物學因其所具有的革命式、顛覆式創新潛力,巳經成為世界各國必爭的科技戰略高地,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與產業國際競爭。《中國合成生物學2035發展戰略》力求綜合性回顧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并探討其學科定義,界定學科內涵;多方位反映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現狀及其促進“會聚”研究的科學意義與提升人類“能力”的戰略價值;深人分析該新興學科自21世紀初創立到今天逐步厘清的關鍵科學問題、技術瓶頸及社會核心需求,尋求升級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抓住“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開源共享平臺蓬勃發展的機
分子細胞科學的發展有助于探索的生命本質,為生命的改造提供更加優化的技術策略,為破解生命科學各學科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撐。《中國分子細胞科學與技術2035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大科學問題,系統梳理了分子細胞科學與技術的科學意義、戰略價值與發展規律和發展現狀,并從9個方面研究了其關鍵科學問題、關鍵技術問題和重要發展方向,包括:基因組的結構與演化,生物分子的結構、功能與設計,生物分子模塊的組裝與功能性機器,亞細胞結構的形成與相互作用,細胞類型的區分與確定,細胞命
這是一本能發現動物“超能力”、了解奇奇怪怪的自然知識的有趣小書:誰是動物界的“最強大腦”? 熊貓有幾根手指頭? 鴕鳥為什么不能飛?企鵝竟然是大長腿?…………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和書同步推出的《隋說奧秘》精品課共51節,每節課3-6分鐘不等,由隋鴻錦教授帶領讀者實地游覽博物館,探查眾多動物的奧秘。觀看視頻,可以更直觀地比較動物的大小,搞清楚它們的特殊本領是如何進化實現的,培養讀者熱愛自然的興趣。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基本特征、探索生命活動基本規律和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是當前科學研究發展迅速的前沿領域之一。生物學研究關系到生命與健康保障、農業及糧食安全、環境與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是國計民生、戰略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保障。《中國生物學2035發展戰略》系統闡述了生物學科的科學意義與發展現狀,分析學科發展態勢,提出了我國生物學及相關分支學科和領域2021~2035年的發展思路與方向,關鍵科學問題、發展目標和優先發展領域,并提出了促進學科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建議。
“藥理活性海洋天然產物手冊”按照海洋天然產物的結構分為共分為四卷,涵蓋了萜類、生物堿類、聚酮和甾醇、脂肪族代謝物、芳香族和氧雜環、肽類等物質種類,全套圖書共收集了三千余種海洋生物的8347種具有藥理活性的海洋天然產物,每一種物質分別描述了其中英文名稱、來源、化合物結構式、基本性狀、藥理活性及相應的參考文獻。 第二卷生物堿對來自海洋生物的2139具有生理活性的生物堿類天然產物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適合天然產物藥理研究及藥物開發的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