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聯系實際,立足農村產業結構特點,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鄉村振興戰略概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多元目標導向下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等。
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中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移民、大流動,中國鄉村急遽變遷。《鄉村觀察》記錄了轉型中的中國鄉村社會,是作者四年調研的所看、所聽、所思和所慮。本書從婚姻家庭、鄉村社會、城鄉遷移三個方面17個專題,考察和探討當前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原貌展示巨變中的鄉村社會,思考農民想什么?農民要什么?鄉村的問題是什么?鄉村振興的路徑應該是什么?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中國農地邊際化問題,具體內容包括農地邊際化的概念由來與產生背景、傳統農地邊際化研究的特征與局限、農地邊際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創新、多區域(山地丘陵地區、干旱缺水地區、海岸海島地區)農地邊際化實證研究、農地邊際化與農戶行為響應、農地邊際化的整治與規劃、農地邊際化的應急管理等內容。本書首次將農戶心理預期納入農地邊際化診斷框架,是對傳統研究的一種優化與補充。同時,創新性地將個體時空行為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農地邊際化研究,拓展了該領域的研究視角。
本書依據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的特點,結合肉兔養殖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從如何興辦家庭農場,到兔場的建設、優良肉兔品種的選擇、兔場日常飼養管理、飼料保障、疾病防控、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等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識和技能,做了全面詳實的介紹。全書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易學易用,并配有大量的實例彩色圖片和關鍵環節的實際操作視頻,非常直觀和便于快速掌握,無論是初次接觸還是具有一定經驗的養殖人員,都能從本書中獲得非常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本書是養兔技術人員、專業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良好參考書。
山丘區不僅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國土空間,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功能空間。山丘區農戶的耕地資源利用行為對保護山丘區生態環境與發揮好山丘區糧食穩定器作用至關重要。本書聚焦山丘區耕地拋荒成因探析、定量探索與治理思路剖析。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耦合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構建起“自然環境沖擊差異一生計策略差異一耕地利用差異”的理論分析框架,采用邏輯推演和數理推導相結合的方式,對滑坡災害與非農就業影響山丘區農戶耕地拋荒的微觀機理給出了理論解釋,并采用不
202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調研組前往江蘇農墾調研,江蘇農墾“五統一”做法和經驗得到了充分肯定,但調研組也有疑慮,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江蘇農墾的實踐經驗能否供其他地區借鑒。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團隊分別又對海南農墾、甘肅農墾和安徽農墾進行了調研。本報告的主體部分是2023年4月調研組在甘肅農墾走訪了其所屬的五個農場和一個專業化公司的調研報告,這五個農場分別是條山農場、黃羊河農場、黑土洼農場、金昌農場和勤鋒農場,專業化公司是亞盛股份。通
達茂聯合旗(簡稱達茂旗)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唯一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少數民族旗。本書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從社會歷史變遷角度,對達茂旗草原產權制度和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遷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搜集大量數據基礎上,分析了影響達茂旗草原畜牧業變遷的各種因素,并對達茂旗草原生態變遷進行了具體闡述,從中探尋達茂旗草原生態演變規律。此外,還闡述了草原生態變遷對蒙古族傳統游牧文化的影響,指出了達茂旗草原畜牧業現實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具體解決的對策。
枸杞產業是我國西北地區傳統的優勢特色產業,是甘、青、寧、新等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的基礎和支柱。《枸杞產業創新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從產品、市場、技術、專利和標準等不同視角梳理了我國枸杞產業發展現狀,總結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圍繞如何突破產業高質量發展瓶頸提出了創新發展路徑與對策,以期支撐區域產業優化和升級,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精準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本書介紹了福建省創建科技小院的基本情況,對科技小院的基本定義、主要特征、功能作用、運行機制、發展規律和主要成效,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總結和探索。
《市場化經營模式與農業規模經濟》遵循“研究問題—理論分析—實證分析—政策應用”的邏輯思路,基于農業分工深化和社會化服務有利于促進農業規模經濟的基本假設,結合專題調查,通過理論演繹、數理模型并應用計量方法,揭示以“分工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為主要特點的農業經營新模式對農業規模經濟的促進作用,分析把握新模式對規模經濟整體增長的影響效應,探索多元參與主體對農業規模效益的分享及均衡。《市場化經營模式與農業規模經濟》注重多元研究方法的交叉運用,既重視定性解析又強調定量驗證,體現了應用基礎研究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