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跟蹤我國臭氧污染防治進程,以科技賦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科研成果向污染防控對策的快速轉化,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臭氧污染控制專業委員會從2020年起開始發布《中國臭氧污染防治藍皮書》。藍皮書(2023)基本延續了2020版的框架,以”科學-技術-政策-實踐”為主線,全面描述近年來我國臭氧污染演變態勢,系統梳理我國臭氧污染相關的科學進展與技術進步,闡釋國家-區域-城市層面臭氧污染防治的重大舉措,分享各地區臭氧污染防治的有益經驗,探索臭氧污染防控的可行路徑和啟示。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低溫等離子體協同處理技術》是一部針對低溫等離子體耦合其他工藝技術用于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的著作。本書以低溫等離子體協同處理技術處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為主線,主要介紹了低溫等離子體的產生過程、機理以及低溫等離子體結合吸收、吸附、催化、生物等技術在去除揮發性有機物方面的效果,旨在為從事該領域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書較全面地涵蓋了當前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的主要技術,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離子體、化工、能源、材料等工程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的教材,也可供
《大氣顆粒物污染在線源解析技術:基于單顆粒質譜》主要闡述了基于單顆粒質譜技術的顆粒物源解析技術及應用,向讀者介紹單顆粒質譜的發展歷程與設計思路,詳細地描述了基于單顆粒質譜的動態源解析原理及方法,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單顆粒質譜技術的發展現狀,并匯總了基于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SPAMS )在國內外大氣研究方面的應用進展,展示了大量的基于單顆粒技術的應用案例。
焦正,上海大學教授,科技合作處處長。本書從法規與標準、化工工程設計、收集輸送、前處理與分離技術、各類控制技術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框架結構合理、完整。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別介紹了轉輪濃縮、RTO、RCO處理工藝,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而且有實踐經驗的總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是一本適合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適合相關專業人員參考。
近十年來,中國在重點城市群區域實施了持續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應對不斷惡化的區域性空氣污染問題。學界已有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證實,地方政府在大氣污染治理等跨區域公共事務治理領域的協作是一種有效治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環境績效。但是對于區域大氣府際協作關系內部結構和形成邏輯等方面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經驗性研究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傳統政治學或行政學對大氣府際協作的研究多是從方法論個體主義出發,抽離了地方政府所置身的社會情境,難以建立起對地方政府行為與制度環境關系的整體認識。為此,論文從社
《一本書讀懂碳達峰、碳中和》通過12章內容,由淺入深解讀碳達峰、碳中和的知識內容和場景案例,是一本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入門教程。《一本書讀懂碳達峰、碳中和》主要通過兩條線,來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內容進行解讀。一條是“知識技術”線,詳細介紹了碳排放、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國內外相關政策、碳金融、碳排放交易、技術體系等內容,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碳中和知識,玩轉碳中和技術,看懂大勢發展。另一條是“應用案例”線,詳細介紹了碳達峰、碳中和在工業、能源、建筑、交通、電力以及公共生活領域的綜合
2021年被稱為我國雙碳元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2030/2060總體目標,2022年,雙碳發展研究叢書的第一本《全球碳中和戰略研究》出版,為從事雙碳政策制定、雙碳技術開發、雙碳產業等領域研究的企業、政府、科研人員、以及大中專學生提供參考。2023年,王振、彭峰等帶領團隊撰寫了全球碳管理體系的各先進國家的歷史沿革,以期對全球碳中和領域的相關研究有進一步深入的發展,為我國相關人員的學習、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本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趨勢,詳細闡述了中國在低碳行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不僅聚焦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探討,更深入到各個具體行業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在能源、工業、交通、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的低碳轉型實踐。從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深入剖析中國的能源結構、工業布局、城市發展和農業實踐,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中國在轉型發展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就全景圖。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通過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綜合研究,創造性地提出全新的碳排放責任機制CELM,提出全球碳中和的第三條道路基于CELM的1 1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為人類徹底解決氣候問題進行全新的頂層設計,克服了當前國際社會碳稅、碳排放權政策工具諸多問題,為國際社會提前實現IPCC控溫目標帶來希望,進而提出應對跨時空、超大規模復雜公共物品問題的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