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本書系統回顧農業轉移人口政策的變化,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內部各群體的融合之路,有助于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構想的提出,并為制定相關體制機制改革的可行對策提供有價值參考
總人口達峰是中國人口形勢的又一次重要轉折。在人口轉變階段發生關鍵變化的時刻,需要以體制改革、政策調整和制度建設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靈活工作安排和休假制度是提振生育水平的成本—效益型措施,低價、優質、覆蓋全面的托育服務是支持和推動育齡人群實現意愿生育水平不可或缺的力量。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要明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責關系。人口達峰將影響技術進步方向,以及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影響經濟增長。人口達峰后,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支付壓力激增,生育養育等家庭支持政策的需求急切。實
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人口高質量發展事關首都發展全局,需要在進一步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中推動首都功能全面提升。《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23) 》從人口規模、結構、分布、素質等多個維度系統研判北京人口發展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為少子化與老齡化的雙重挑戰將成為影響新時期首都人口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據此提出完善政策供給機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促進新消費水平提
本書從家庭發展、福利、健康、性別等方面突出描繪在宏觀大流動變遷中的流動人口個體微觀生活的變化及面臨的問題。不同于宏大但沒有溫度的描述,本書通過對個體生命歷程和流動經歷重疊中的典型事實的分析,以期對社會歷史進程和個體生活變遷之間的聯結有更深刻的把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交織著成功與挫折、經驗與教訓,充分展現著歷史的復雜性與多面性。面對“大躍進”造成的嚴重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恢復和發展 國民經濟,精簡城鎮人口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本書采用個案研究法,以北京市為研究對象,運用大量的檔案資料,系統梳理分析精簡城鎮人口的背景、過程、安置以及取得的成效,深入探究蘊含其中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啟示。
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參照點,應成為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人口遷移的研究已經是人口地理學的標志,人口遷移是影響人口時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書通過總結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軌跡與特征,分析我國近三十年(1985~2015年)國內人口遷移的規模、強度、流向、遷移方式、遷出/遷入地的空間結構、遷出/遷入人口的空間分布等特征;探究近三十年中國人口遷移時空格局演變的動力機制;借助雙組分趨勢制圖法、人文地理學建模學術思想,構建人口遷移時空格局機理和特征模擬的分析框架,并應用模型對不同時空尺度下的人口遷移過程開展實證
本書從協同演化理論的全新視角審視人口變動與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深入分析了人口變動對房地產需求、存量房地產供給、增量房地產供給的理論關系,研究人口變動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機制及路徑。書中采用系統動力學等模型和方法構建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動與房地產業交互作用下的統一分析框架;揭示人口變動影響房地產市場和產業的一般機理;檢驗發達國家相關史實;基于詳實的數據和計量分析,實證分析和仿真我國人口變動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并最終提出總體以及分階段、分區域和分產業、分企業類型的政策建議。
本書基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案例,為中國創新“共富養老”發展模式提供“浙江經驗”。本書緊扣中國與浙江省從“未富先老”到“漸富快老”的結構性轉變來闡釋“共富養老”模式創新:第一章分析了中國多健康狀態人口老齡化進程以及面向養老需求的公共政策;第二章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闡釋了“漸富快老”社會結構影響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作用機制;第三章展示了共富愿景下浙江省老齡社會治理的多維案例,歸納了浙江省在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優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醫養結合”照護模式、
縱觀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持續30余年,高學歷女性的生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本書從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偏離角度,探討高學歷女性面臨的生育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發現,高學歷女性的生育意愿較高,但在實際生育過程中卻面臨諸多阻礙,出于主觀或客觀原因,生育意愿無法落到實處,不能按照“心中所想”而生育,是生育意愿與行為偏離最嚴重的群體,可以說是“想生卻不敢生”。為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可以從改善生育環境、提供育兒補貼、支持女性就業和加強托育服務等方面入手,持續構建生育友好型
本書從人口發展和公共服務的理論出發,在厘清人口發展和公共服務關系的基礎上,分別從人口過程、人口結構、人口特征3個方面闡述人口發展與公共服務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