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鄉村群眾的價值訴求、生產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變革,農戶鄉—城遷移行為既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使然,更是我國經濟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空間、最大潛力、最大優勢所在。 本書將農戶整體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揭示了數字化時代農戶家庭成員“鏈式轉移”各階段的發展,采用效用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實證分析農戶鄉—城遷移決策的影響因素,探討針對不同階段遷移行為的城市接納方式,提出改善和優化城市自然環境、提高融入城市農民工家庭對城市環境綜合評價水平等促進農戶家庭鄉—城遷移的對策建議
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參照點,應成為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人口遷移的研究已經是人口地理學的標志,人口遷移是影響人口時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書通過總結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軌跡與特征,分析我國近三十年(1985~2015年)國內人口遷移的規模、強度、流向、遷移方式、遷出/遷入地的空間結構、遷出/遷入人口的空間分布等特征;探究近三十年中國人口遷移時空格局演變的動力機制;借助雙組分趨勢制圖法、人文地理學建模學術思想,構建人口遷移時空格局機理和特征模擬的分析框架,并應用模型對不同時空尺度下的人口遷移過程開展實證
本書從協同演化理論的全新視角審視人口變動與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深入分析了人口變動對房地產需求、存量房地產供給、增量房地產供給的理論關系,研究人口變動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機制及路徑。書中采用系統動力學等模型和方法構建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動與房地產業交互作用下的統一分析框架;揭示人口變動影響房地產市場和產業的一般機理;檢驗發達國家相關史實;基于詳實的數據和計量分析,實證分析和仿真我國人口變動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并最終提出總體以及分階段、分區域和分產業、分企業類型的政策建議。
在影響人口遷移的眾多因素中,住房與土地的作用無可替代。住房既是安身立命的處所,又是承載著家與心靈歸屬的空間。而土地是住房的載體,住房問題與土地問題密切相連。人口的遷移流動性與住房和土地的不動產屬性形成了動與不動的鮮明對比,在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大量人口從鄉村向城鎮的流動遷移,住房、土地與人口遷移的耦合關系在城鎮化過程中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住房、土地與人口遷移的關系,分析了住房價格、住房產權、住房保障、土地權益等多方面因素與人口遷移的關系,從流入城鎮、老家、甚至是非流入城
人口空間分布,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復雜系統中的關鍵一環,是制定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的前提,是各類規劃合理配置要素的重要基礎。本書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和人口發展與空間布局的新趨勢,從全國、長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及其代表區域等尺度,開展人口空間分布的演化過程與形成機理研究,從開發–保護平衡、公平–效率兼顧維度進行人口空間分布預測,進而提出引導和優化人口空間分布的政策建議,可為我國新時期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促進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