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在世界范圍內呈增長趨勢,尤其以青少年和青年早期人群為主,已成為臨床棘手的精神衛生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目前臨床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以心理治療為主,辯證行為治療是目前循證證據最多的心理治療方法,其結合了西方現代心理治療與東方傳統文化智慧,深受專業人士的認可。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本書首先闡述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內涵、特征;其次,總結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發展歷程;再次,提煉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領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務管理者、心理咨詢者、教學創新者、專業研究者為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角色;最后,以實踐為指向,從學校、學工部、院系和高校輔導員自身四個角度闡述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培育路徑。
本書稿綜合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解釋學和發生學方法,充分體現專門史和跨文化研究特點,透過歷史資料回溯柏拉圖教育思想所植根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聚焦于思想產生和演變的過程,重新發掘其教育思想的內核,從而評估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探索對當前教育的現實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現代轉化,形成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域外借鑒。本書稿主要分為八章:第一章系統梳理了柏拉圖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重新定位了柏拉圖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第三章精要論述了柏拉圖選定的教育對象,第四章詳細探討了柏拉圖凈化的教
本書在具體生動的社會結構中思考了教育問題和教育學問題,展現了中國教育學在其發展進程中與科學的纏繞與是非。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話語分析為辯護的前提立場,從學術話語的角度認識了科學教育學的復雜性之后,嘗試對教育學的科學性做出理論承諾。本書闡釋了教育學科學性的辯護前提、理論承諾、歷史語境、現實境遇和提升路徑,為認識教育學的話語實踐和推動中國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分析框架和思想資源。本書提出回答教育學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與應該成為什么樣的科學是一項重要的、根本的且艱難的工作,但也同意走向科學只
隨著社會問題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僅靠單一學科已經無法滿足人們解決問題的需求,所以學科間知識合作程度逐漸加深、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學科的專業知識得以積累,為其他學科所共享,課題、項目研究等越來越多地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實現科研創新。但研究者往往苦于不清楚本學科某知識點可以與哪些學科的哪些知識進行合作研究。因此,尋找跨學科相關知識,識別跨學科潛在知識生長點,成為促進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關鍵。 本書提出知識生長點、跨學科知識生長點等概念,沿“學科關鍵知識節點識別→跨學
知識結構化是知識工程領域的重要分支。本書專注于介紹基于神經網絡的知識結構化技術,在內容上盡可能涵蓋從基礎概念到最新研究成果的各方面。全書共15章:第1章概述知識結構化的起源與發展;第2章討論一些典型而常用的神經網絡基礎模型以及神經網絡學習策略;第3~14章分別以實體、關系、實體關系三元組、事件為主題,介紹知識結構化技術研究的最新進展;第15章介紹基于神經信息抽取方法的知識結構化技術未來發展方向,并探討其在大模型時代下面臨的挑戰與 機遇。
杜威是20世紀以來對中國教育影響極大的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杜威曾訪華講學兩年又三個月,對中國的思想界和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本書主要回顧中國杜威教育學派的幾位代表人物的教育實踐和思想,探討中國杜威教育學派對杜威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及其對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意義。本書也是國外讀者了解20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北京師范大學張斌賢教授、河南師范大學涂詩萬副教授傾情推薦。
MOOCs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針對MOOCs缺乏系統性研究的現狀,本書基于活動理論視角,構建系統全面的研究框架。第一,探究MOOCs學習者的采納和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第二,研究MOOCs教師群體多樣性對課程評論與評分的影響,由此探究教師獲取效能的影響因素。第三,基于指數隨機圖模型探究MOOCs學習論壇中知識擴散的影響機理,由此研究基于學習者動態偏好和多維能力的MOOCs個性化混合推薦。第四,構建MOOCs系統成功模型,由此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研究MOOCs熱門課程的形成機制。
本書立足于中國場域中的課程改革現狀,聚焦課程改革中倫理危機、道德規范和價值關懷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索課程改革觀照公共善的解決方案。立足于社會學與倫理學的視角,作者層層遞進地闡釋了從權力倫理到制度倫理再到秩序倫理的倫理追求,創新性地探索了課程改革在契約精神指導下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多元的育人環境。
《教育新語》是一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變革教育,幫助家長和老師刷新教育思維和教育方法的重磅著作。作為全球最大的非盈利教育機構——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通過自己試用 GPT4 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獨特經驗,不僅回答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學習”這兩個核心問題,還提供了大量具體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和課堂內外的實際應用。從個性化學習到智能輔導,從課程設計到評估方式,本書全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與挑戰。閱讀《教育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