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天、70個城市、百多處文化遺址,20000 多公里,這是“歷史文化行者”郭建龍的一場印度5000 年文明歷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蓋了印度全境。 在這兒,郭建龍遇到了無數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師、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漢,與他們一起睡過車站.吃過飯,說笑過、開心過、打鬧過,在城市、農村、風景之間穿梭。 他一邊重溫印度偉大的歷史文化,一邊切實體會著印度的當下,在歷史與現實間反復穿越,從印度歷代王朝的興盛與更替到紛繁多彩的各種宗教在印度的生發入手,以政治、經濟、歷史等
本書梳理了莫臥兒王朝商業發展的歷程,以1707年為界,系統探討莫臥兒王朝前、后期商業貿易的發展及其演變原因,以豐富翔實、**可靠的歷史資料,縱橫交錯的立體視角,細膩犀利的酣暢筆觸,客觀嚴謹的治學態度,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了莫臥兒王朝商業的開始與興盛、衰落與掙扎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揭示了莫臥兒王朝經濟、貿易等領域的色彩斑斕的歷史全貌。
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4 個多月時間,5個國家,70 多個城市和文化遺址。這是“歷史文化行者”郭建龍的東南亞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國讀者一樣,郭建龍在最初的探訪中,發現東南亞這個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特殊區域,雖然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談論之中,但是,我們對這片區域里的國家歷史竟然近乎一無所知。在經過 4 個多月的考察,無數次的奔波、交流、體驗和資料查閱之后,郭建龍梳理了這個區域的歷史、發展邏輯以及歷史上與中國既陌生又不得不保持接觸的特殊關系。《三千佛塔煙云下》就是郭建龍呈現給中國讀
奧斯曼帝國是近代中國人認知世界與反觀自我過程中的一個特殊“他者”。本書在系統梳理近代國人奧斯曼帝國認知的歷史背景與文獻來源基礎上,從“奧斯曼帝國的知識記述與流播”“奧斯曼帝國形象與國人的自我認知”“奧斯曼帝國發展之史的借鑒與思考”三個層面加以把握,認為奧斯曼帝國知識的引入給近代中國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諸多特點。近代中國人的奧斯曼-土耳其認知史,實際上也是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史,是近代中國人思考救國之途和發展之路的獨特的探索史。
本書跳出西方史學研究窠白,縱覽新加坡從古至今的歷史,重新發掘、整理和解讀了新加坡在中華文明、馬來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東西的獨特思想與文化。
本書是一本介紹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通俗歷史著作,涵蓋范圍從公元前4千紀蘇美爾文明開始,中經阿卡德文明、巴比倫文明,再到亞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馬其頓帝國取代波斯作為結束。與已有學術著作相比,本書具有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拋開歷史細節,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脈絡和框架,以期幫助讀者迅速掌握古西亞的來龍去脈;第二,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政權更替,還原為閃米特人和印歐人的持久博弈,揭示古西亞政治變遷的線索和動力;第三,將遙遠而陌生的古西亞與古東亞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建立一種時空上的關聯,賦予
本書以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為始,以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劉娥為終,講述從公元元年至公元一千年間,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那些重要的影響者。在千年的風云變幻中,拋開“斷代”的常規思維,清空原來那些似是而非的認知,從社會形態、政治制度、民族遷徙與融合等多視角的連續變化中,回溯歷史,為更理性地認識過去和當下提供一種不同于教科書的視角。
本書是一本研究泰國文化的論文集。本書是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泰國研究論叢》系列出版物的第二輯,《泰國研究論叢》(第一輯)已于2020年9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論叢》所收錄的文章將涵蓋泰國政治、歷史、經貿、旅游、文化、 教育、藝術、社會等各領域。《論叢》主要欄目分類為一、政治與外交;二、經濟與發展;三、文化與教育;四、華僑與華人;五、中泰關系。《論叢》的出版將幫助了解泰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促進中泰交流與合作。本書可作為從事泰國研究的研究人員的參考資料及泰語專業學生的拓展讀物
土耳其位于歐亞大陸的交匯處,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歷史上,奧斯曼帝國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體。20世紀20年代凱末爾革命后,土耳其共和國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二戰后,土耳其實行多黨議會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當代土耳其滿懷大國抱負,試圖再創輝煌。
在《泰國史》中,Chris Baker和Pasuk Phongpaichit揭示了一個由貴族和不自由勞動力組成的世界如何演變為一個由小農組成的農村社會和一個主要由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組成的城市社會。他們追溯了佛教的宇宙觀如何適應新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傳統的政體如何在強化的君主制下轉變為新的民族國家。作者涵蓋了泰國社會各階層為控制民族國家和重新定義其目的而進行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