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地圖學的角度,系統介紹地理空間知識地圖建模和表達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闡述知識、地圖與知識圖譜,地理空間知識地圖概念特征和發展;第二章地理空間知識地圖理論基礎,包括空間認知、地理本體、知識空間化和可視化理論方法;第三章地理空間知識地圖概念建模,包括地理空間知識地圖的研究對象、地理空間知識地圖的認知模型、地理空間認知模型和地理空間知識地圖概念模型構建;第四章和第五章,說明地理空間知識地圖數據獲取和數據建模的原理、技術和方法,重點闡述構建地理空間知識地圖概念模型的方法。第六章
本書針對海底中小尺度的地質異常勘測和淺海區潛艇導航對水下動態重力測量的迫切需求,以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制的捷聯式水下動態重力測量系統為基礎,對多傳感器融合的水下重力測量的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工作,著重對水下重力測量的理論基礎、多源數據融合方法、水下重力測量的誤差補償方法以及非完備數據集下的重力測量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水下重力測量試驗,驗證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GNSS技術已成為近地空間環境監測的關鍵技術之一,并且其應用創新依然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GNSS技術變革了原有的地表和大氣監測方法,并且與大氣科學、水文學和海洋學深度交叉融合,已成為這些學科發展的新動力。已有的GNSS氣象學已不能充分涵蓋GNSS領域的應用創新,亟需對最新進展進行總結、梳理和整合,形成一門全新的學科。在這種背景下,筆者結合自身的科研積累、理論創新和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GNSS近地空間環境學的概念,其內涵包括GNSS導航、定位、授時,GNSS氣象學和GNSS反射測量學,研究對
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基于衛星導航系統的共視比對技術,距今已有40多年。本書圍繞衛星導航系統中的共視時間比對技術,結合作者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工程實踐,重點介紹衛星導航系統中的共視比對技術及對共視比對技術的改進和拓展應用。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共視比對技術的介紹,包括比對原理和影響共視比對的誤差源分析;第二部分為共視比對技術的改進方法,包括將共視比對應用于授時和溯源;第三部分為共視比對技術的拓展應用,包括在遠程時間校準、時間頻率復現中的應用,以及共視比對思想在空間站時間比對中
宏觀的、復雜的地理現象背后,存在簡單、根本、微觀的地理基本元素,這些微觀離散單元通過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和聚集,涌現出我們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因此,若需真正理解地理現象規律,必須探索微觀層面基本元素的組成、結構特征和相互作用機制,進而理解宏觀現象的演化機制問題。隨著移動定位、無線通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能夠獲得海量的可以自動持續更新并具有地理標簽和時空語義信息的數據,即時空大數據。地理大數據的出現,構成了從人地關系中揭示地理現象之機制的條件--借助于各類海量時空數據并通過聚合微觀個體行為樣本得到群
本書從空間分析的視角,將傳統的空間分析和空間統計理論拓展到流空間,系統介紹了地理流空間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場景,內容包括流的數學模型,流空間定義及其基本度量,流的可視化,流的幾何分析,流的空間相關性和異質性,流的空間模式挖掘,流的插值,流的空間交互模擬以及多元地理流分析等。
本書講述了用于理解和量化計算仿真中的不確定性以及在這些不確定性下預測系統行為的基本背景和技能。它解決了工程和物理科學在高后果決策中廣泛采用模擬的關鍵問題。本書著重于介紹基于偏微分方程組解決方案的仿真,包括對蒙特卡洛方法的深入介紹,計算機實驗的基本設計以及正則化的統計技術,構建了用于從基本構建塊進行預測的復雜技術。
本書分為“空間態勢感知原理”“空間態勢感知系統”上下兩篇。原理篇論述了空間態勢感知產生的背景、發展歷程與概念內涵,闡述了空間目標的雷達可探測性原理、光學可探測性原理、空間監視原理與空間目標編目原理等。系統篇論述了空間態勢感知的雷達、光學與空間環境等信息獲取系統,軌道確定、目標特征反演與識別、空間碎片碰撞預警等信息處理系統,任務規劃、信息分發等信息管理系統,典型空間目標監視網,以及空間目標監視網及其應用的新形態等。
本書圍繞衛星導航系統中未知擴頻碼條件下BOC調制信號接收處理技術展開論述,主要內容包括BOC調制信號在衛星導航系統中的應用概述、未知擴頻碼BOC調制導航信號的同步滯后處理技術、未知擴頻碼BOC調制導航信號傳輸碼流的獲取技術、基于同步重構滯后的信號捕獲跟蹤定位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