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在國家植物園親自觀測獲得的100余種觀賞植物的第一手物候觀測資料,首先,編制了涵蓋114種1136個植物物候現象的國家植物園物候日歷,它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編制的時間序列最長、項目最豐富的一份物候日歷,在確定當地的物候二十四節氣、指示農業生產的時宜、物候期預測、植物物候造景和展示植物物候時序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次,劃分了國家植物園的12個物候季節,并闡述了各季節內的植物形態、色彩和韻律美特征,探討了極端低溫事件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進而,揭示了國家植物園主要植物物候現象發生的節律性
15-18世紀的航海探險與地理大發現帶來了植物學繪畫的繁盛。在這一時期,人們對來自不同產地的植物的知識大大擴展,逐步開始對植物進行辨識,并進一步系統梳理它們的親緣關系,因此出現了大量關于植物繪畫的鴻篇巨制。在本書中,作者選擇了在這一時期的植物圖譜中出現的100多種美麗花卉,介紹了這些植物的原產地、名字來源和它們的重要屬性。書中的很多花卉通過雜交繁育,現在已經得到廣泛種植并為人們所熟知,但它們在圖譜中仍然保留了在原始生境中的形態,令人耳目一新。 本書適合對博物學、植物和繪畫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這是一本巧妙而迷人的雅致讀物,講述了有關植物學的科普知識,以及植物學名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書中數十個關于植物名字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故事,有的透著幽默與豁達,有的暗藏絲絲哀怨,有的則吐露著清新和率真,令人過目難忘。 本書語言詼諧而風趣,故事輕松而幽默,充滿深厚的人文情懷。跟隨這本書,一起走進植物名字的發現之旅吧。既能了解植物學名中隱含的專業知識,也能從中窺見那些與植物命名相系的人物、歷史淵源。在獲得科學發現的同時,也能陶冶科學素養,獲得人文享受。
本書為植物學史研究,屬科學史研究范疇,也涉及翻譯學的部分研究內涵。本書對晚清時期李善蘭譯著《植物學》的科學貢獻、科學文化意義、科技翻譯價值、所依據的外文原本等問題開展了系統性研究。著者通過深度挖掘史料、研判文本,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將有助于客觀認識晚清時期“西學東漸”的歷程和意義;同時,也能夠為現代植物學學科發展服務;以及有助于相關研究人員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提升自身對科學的應用能力。
本書展示了來自LIANcenter的21位博物畫家精心創作的76幅作品,其中既有銀杏、珙桐等中國特有物種,也有月季、菊花、牡丹等特色物種。除了博物畫,書中還介紹了每一種植物的特點、生活習性、分布、作用等。
本書圍繞植物葉片圖像識別技術,對植物識別過程中涉及的諸多關鍵技術進行了探討。全書分為6章。第1章介紹了植物葉片的外觀、葉片識別系統的框架及葉片圖像獲取與預處理方法。第2章介紹了復雜背景圖像中分割提取葉片圖像的方法,主要介紹了隨機漫步模型,以及基于該模型的圖像分割技術。第3章梳理了可用的葉片特征和特征分類器,并對目前學術界常用的葉片圖像數據庫進行了介紹。第4章介紹了脈沖耦合神經網絡模型及其研究進展,并對基于PCNN的葉片圖像識別方法進行了闡述。第5章介紹了BOW或BOF與脈沖耦合神經網絡、Jacc
本卷是《中國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叢赤殼科 生赤殼科》的續編。第47卷出版后,我國相繼報道了相當數量的新種和中國新記錄種,本卷記錄了39屬148種,其中包括生赤殼科8屬16種和叢赤殼科31屬132種。按照現行的命名法規和分類系統,對科和屬的國內外分類研究概況進行了評述,對部分屬和種的名稱進行了訂正,展現了豐富的真菌物種多樣性。提供了物種的形態描述、圖示和必要的討論,以及中國已知種的分屬和分種檢索表。上述類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菌,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經濟植物病原菌,部分具有潛
基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杜鵑蘭的重要價值及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性,作者課題組開展了系統研究工作,歷經數十載,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構建,基本弄清了該物種野生資源的瀕危機制,并初步建立了其種質保育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本書不僅豐富了杜鵑蘭資源研究的科學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拯救蘭科瀕危物種提供了科學借鑒。全書共分八章,從資源分布、基原鑒定、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生殖特性與繁殖技術、生理生態適應性、藥用價值、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全面闡述了課題組對杜鵑蘭的系統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