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敘述了現代彈藥戰斗部工程設計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緒論、破片殺傷戰斗部設計、桿條殺傷戰斗部設計、爆破戰斗部設計、穿甲戰斗部設計、聚能破甲戰斗部設計、復合戰斗部設計及戰斗部強度計算等。近年來,隨著戰斗部技術的發展和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迫切需要對撰寫一部既能適用于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同時又能對從事彈藥戰斗部研究的科研、生產人員進行指導。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反映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本書可以作為理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及相關專業教材,也可供
本書全面介紹作者及其研究團隊近十年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內容具有前沿性、深入性和理論與應用緊密結合等特點。在協同中制導一般理論及基本設計方法基礎上,首先介紹理想條件下集中式和分布式協同中制導、通信時延下協同中制導和編隊協同中制導理論與技術;其次介紹有限時間收斂協同末制導、通信網絡約束的協同末制導和動態包圍攻擊的協同末制導理論和技術;最后介紹入度平衡約束下分組協同末制導、組間耦合分組協同末制導和通信時延下分組協同末制導理論與技術。
本書系統總結了高能效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與測試方法,主要內容包括: 寬脈沖強沖擊波形發生理論、高能效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規范與標準、典型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設備、基于空氣炮的高能效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設備、寬脈沖強沖擊環境試驗參數測試及校準方法、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設備的典型工程應用等,涵蓋了寬脈沖強沖擊試驗與測試的各個方面。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反導武器發展的背景及戰略意義、反導武器關鍵技術的發展歷程,從初始段攔截、中間段攔截和末段攔截三個階段闡述了反導武器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及作戰過程,并詳細介紹了美國和俄羅斯現役的反導武器系統,最后對反導武器系統的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一是臨近空間作戰應用基礎。分別從臨近空間的軍事應用環境、技術需求、平臺基礎三個方面,研究了未來臨近空間作戰應用的基礎支撐。 二是臨近空間作戰應用需求。結合對臨近空間作戰應用的設想,分別對臨近空間的作戰能力、飛行器性能和平臺需求進行了分析。 三是臨近空間作戰力量建設。為滿足作戰能力需求,適應作戰樣式運用,臨近空間作戰力量體系建設應包括信息支援力量、信息對抗力量、火力打擊力量、作戰管理力量以及作戰保障力量五大力量,重點圍繞武器裝備體系進行建設。四是重要觀點和對策
本書重點論述了復雜網絡重要節點的識別與評估;介紹了常見的幾類關鍵節點識別算法,包括基于節點近鄰的排序方法、基于網絡全局信息的排序方法、基于節點位置的排序方法以及基于隨機游走的排序方法;闡述了單節點重要性排序算法設計原理,包括基于領域相似度的復雜網絡節點重要度評估算法、基于核數與結構洞特征的節點影響力排序算法、基于信息傳播率的復雜網絡影響力評估算法以及基于引力模型的節點重要性識別方法;詳述了多傳播源組合最優的影響最大化問題;論述了一種基于簇的影響最大化算法。
水聲換能器與基陣主要應用于聲納、水中兵器及水聲對抗裝備等,本書覆蓋了水下電聲類水聲換能器與基陣的主要內容。全書從換能器與基陣的概念、性質、典型類型、等效模型等基礎知識入手,重點介紹了當前應用的和新型的發射換能器及基陣、接收換能器及基陣的相關內容,與換能器應用關系密切的換能器測量、聲輻射場模型及數值方法等也進行了系統介紹。
本書以防空反導指揮信息系統的信息處理為研究對象,構建信息處理的完整框架和流程,突出介紹信息處理的原理和主要技術。內容包括雷達信息一、二、三次處理和數據預處理,以及彈道目標信息處理和指揮決策信息處理等內容。
核火箭是未來航天和宇宙探測火箭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目前美俄科學家航天火箭方面研究的前沿技術。本書集中了美國生產工藝研究協會研究所的學者和工程師們多年來對核火箭發動機的關鍵問題-核反應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了高溫固相核火箭發動機反應堆燃料組件生產過程中得到的相關數據、材料特性參數及設計準則,還包括了核火箭發動機反應堆設計、中子物理和水力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該領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技術。
本書著重闡述疲勞強度與損傷容限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介紹了在疲勞強度與損傷容限領域內一些重要基本概念和定義,如可靠度、置信度、分散系數、縮減系數、應力集中系數、應力嚴重系數、疲勞性能曲面、安全壽命、損傷容限等,并按學科體系對重要的理論公式作了數學推導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