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0年間,一支由六個國家六名隊員組成的國際探險隊首次徒步穿越了這個冰封雪覆的大陸。秦大河為探險隊中方隊員。本書根據秦大河日記繪制了包含217個宿營地穿越南極過程中詳細的行進線路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重現了這一段歷時220天,跋涉5986公里的艱險征程。本書揭示了人類有史以來首次穿越南極的復雜、細致、代價高昂的策劃、籌備、訓練、實施及最后成功的全過程,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探險科考過程的重要圖文資料。讀者可從中領略到南極洲的自然風光和綺麗的冰雪世界、探險隊員們大無畏氣概、科學精神和友誼。
本書作者從事南極考察管理工作十年(四下南極,三次擔任考察隊副隊長、隊長),他以親身經歷和感受,記錄下南極考察的全過程,從隊伍的組織和建設、人員的選調和訓練、物資的籌備和運輸、海上航行的危安到南極建站和科學考察,講述科技工作者愛國敬業、拼搏奉獻、執著探索、勇于創新的感人故事,具有很強的歷史和收藏價值,為傳承南極精神留下了寶貴財富。本書匯集大量一手的南極科考圖片,時間跨越近40年,有作者本人參與長城站和中山站建設時拍攝的第一手照片,也有近幾年駐站的越冬隊員在科考站從事考察工作時拍攝的照片,
本書系統地研究了多態系統中的性能共享機制,較為完整地解決了現有基于性能共享的多態系統可靠性建模問題,對具有性能共享特征的多態系統的可靠性分析評價與優化設計具有指導意義。本書首先介紹了多態系統中不同的性能共享機制,然后研究了性能共享機制在不同系統結構的可靠性建模,最后分析了性能共享機制在電網系統、計算機系統等領域的應用。
克萊頓教授在本書中強調突現被作為理解科學、意識和宗教的一種新范式。他回顧了突現概念的發展歷史和當前定義,評價了自然世界的突現現象及其對于哲學的重要意義。復雜性突現的現象需要的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中不可還原層次上的解釋。這種突現模式既不是對于大腦狀態的還原,也不是對于心理實體或靈魂的證明,而是向我們介紹一種關于意識問題的新路徑。當然,這種突現模式也支持了對心智的常識性理解,思想和意圖確實會產生因果影響,即使意識是大腦的突現屬性,并且仍然依賴于大腦。
本書以保密通信為背景,闡述了不確定混沌系統網絡同步控制的關鍵問題,系統介紹了不確定混沌系統的基本概念、穩定性理論、同步控制技術及仿真實驗,為讀者提供混沌同步控制器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巧。主要內容包括不確定五階憶阻混沌電路系統的自適應修整函數投影同步、不確定混沌系統帶有指定衰減度的自適應有限時間同步、基于多個不確定混沌系統的有限時間自適應廣義復合同步、基于切換型事件觸發機制的異構混沌系統網絡同步以及基于組合型事件觸發機制的非線性不確定分數階混沌系統自適應網絡同步。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促進現實經濟發展的落腳點。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的難題。面對國際局勢變化及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轉型,我國亟須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實驗室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大量優秀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本書首先回顧四次工業革命引發國家實力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深入剖析了美國、德國、日本等科技強國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作者基于長期的硬科技投資實踐,從思想轉變、體制機制、新型研發機構、關鍵共性平臺、金融、人才、生態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找到我國當前科技成
本書圍繞當下科技領域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從宇宙的深處探索到地球上的信息網絡,再到生物技術的奧秘、能源與材料的創新、環境保護與風險的管理,以及高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本書內容豐富,覆蓋領域廣泛泛,不僅為讀者提供探索科技進步的視角,更深入探討了科技與我們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還著重指出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與深入的技術解析,讀者能夠直觀、全面地了解當前科技的發展潮流,透視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擁抱科技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平臺,旨在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方法與新途徑,引領青少年把書本知識轉變為科技創新能力。本書集中展示了2023年4月舉辦的第42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優秀成果,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項目、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項目的一等獎,將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作品點評和規則解讀,是北京市學生校外科技教育的第一手資料。
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為北疆博物院,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于1914年來華創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博物館發展歷史已逾百年,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本書以圖片呈現的方式介紹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民國時期收藏的動植物標本。以珍貴的圖片資料向公眾講述北疆博物院的自然類藏品,使公眾對北疆博物院有更直觀、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書適合對于天津自然博物館展陳及歷史相關的博物館學研究人員及社會人士。
人類的未來有什么可能性?人類將走向何處?《聯線》雜志創始人珍·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與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主編布萊恩·伯格斯坦(Brian Bergstein)在《給未來人類的時間膠囊:25個改變未來的科技愿景》一書中精挑細選25篇文章,帶領我們一窺生物與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的未來將產生的影響。 本書提出的25個愿景希望能讓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彼此對話、討論,這25篇文章包括知名的合成生物學之父喬治·邱契(George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