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天道、學習、事業、社會、修養、情感和智慧七個角度,選取國學經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翻譯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國學。作者畢近20年讀書研究之功,耗費數年形成此書。本書是作者提倡的生活國學精髓的集結,力圖對讀者有所啟發和收獲。
《中國經學史》全書分為先秦、漢唐、宋明、清代四編,共計120萬字。《先秦編》主要講述經學的形成史,包括介紹經的定義與內涵、闡述各專經的文本組成與主旨大義、探析經學醞釀和形成的歷史背景等內容。《漢唐編》《宋明編》《清代編》主要論述經學的流傳史,力求呈現經學發展、演變的基本圖景,以及解釋這種發展、演變背后的社會與思想原因。
本書是學界首部從價值觀的視域對兩千余年的經學形成、發展與演變歷程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研究的經學史著作,通過對傳統經學的傳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經學發展的脈絡;
《國學概論選粹》共收錄六種文獻,包括洪北平《國學研究法》、陶庸生《國學概要》、曹聚仁《國故學大綱》、甘鵬云《經學源流考》、馬瀛《國學概論》、王易《國學概論》。
本書選擇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掃描影印,每本文獻之后附錄相關材料,作為補充,前撰對作者生平、內容、優劣等進行簡要說明。這次整理不止是對民國文獻的保護,也是立足于存真傳古的基礎上,在眾多的國學概論傳本中選擇菁華,以饗讀者。這些珍貴的文獻對于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是學習國學的重要門徑之一。
叢書簡介:
葛兆光講義系列為葛兆光先生從教以來給學生們開授多門課程的講義結集,均歷其十多年之反復修訂,其中既有關于古代中國文化的地圖、古代中國的經典,征引廣博,不同于掇拾浮華;亦有關于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學。此系列可為讀者之鎖鑰,使其在習得傳統文化知識時,亦可一窺學術研究之門徑。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是《中國經典十種》的修訂本。本書凡十講,涉及《周易》、《論語》、《老子》、三《禮》
《四庫學》系連續性出版物,每年兩輯,已經出版八輯。該書系第九輯,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四庫記憶遺產研究、四庫體系研究、四庫目錄研究、四庫學理研究。具體內容涉及《四庫全書》與藏書家、《四庫全書》與中華文化傳承、儒家文化與理論框架、《周易》中的公正意蘊、清代目錄學家的著錄補遺、四庫館臣求實精神、《四庫全書》對于地域文化的意義、朝鮮士人眼中的《四庫全書》及其衍生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以理性考量塑造未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考。本刊現為采取匿名評審制度的年刊,登載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札記、學界動態等文稿。
孩子幼時可塑性強,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本書針對飲食、交往、學習、衛生等方面的日常情境以及新近的垃圾分類、自我保護等熱點問題,從幼兒的認知能力出發,精心編選幾十個妙趣橫生、內涵豐富的小故事。通過故事講道理,讓孩子在閱讀中自覺養成講文明懂禮貌、勤思考愛學習的好習慣,使其受益一生。本書為全彩注音版,根據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標注注音,配合具體的故事情節插入精美圖畫,幫助小讀者更好地懂得道理,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編寫一本為社會大眾廣泛認可的國學通俗讀本絕非易事。 《國學通俗讀本》嘗試有針對性地從傳統文化經典中選材,依照《大學》“修齊治平”的思路,分“修身編”“齊家編”“治國編”“平天下編”四部分。編寫形式為故事導讀、名言節選、主題解讀三部分。 《國學通俗讀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特色、有創意、接地氣,凸顯實用性、趣味性、可讀性。
“經”原先只是指代一種紡織工藝,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其逐漸變成了唯指孔子親授的儒家五經的專稱。朱先生認為,自獨尊儒術,占統治地位的經學便以學隨術變為主導取向。所謂“學隨術變”即司馬遷首先揭示的“以經術緣飾吏治”,據經傳釋義爭奪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朱先生治學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追求多角度審視歷史,盡力還原其真實性,本書正是朱先生據自己的觀察,為經學史提供的一種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