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寫本〈尚書〉異文研究》對古寫本《尚書》異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總結了異文中隸古定古文的構形特點及形體演變通例,并選取部分典型字例進行詳細疏證。全面收集了異文中的隸楷異體字形,并從簡化、繁化、變異、混同四個方面對這些隸楷異體字作了詳細討論。將字形比對分析的成果與歷代《尚書》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證,用于評鑒歷代文本校讀和古注得失,并且對《尚書》文本的解讀給出傾向性的意見。本書對《尚書》寫本用字研究、傳世古書用字研究和《尚書》文本研究,都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史(下)》是貴州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基于《中國古代史(上)》的講授,面向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通過本課程的講授,使歷史專業本科生了解和系統掌握中國古代從唐末五代直到清末的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在培養學生基于唯物史觀的視角,依托具體史料,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分析史實、評價現象的能力,通過史實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進而塑造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培育學生們的家國情懷。本書從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出發,選取了教學中的二十四個片段,從教學目標、教學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文集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相關專業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本書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主編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劉玉才教授,作者多為國內外一線學者。 第27期包括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文章多具有原創
本書主要研究中國學發展史。以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發展變遷為線索,將中國學發展歷程分為:絲綢之路影響下的漢學、東西大聯通影響下的現代中國學和“一帶一路”影響下的世界中國學,以及與之相應的歐洲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美國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和正在萌發的中國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本書致力于對中國學學術史梳理和范式變遷進行重新發掘,打破傳統(漢學)和現代(中國學)之間的二元對立,探索形成一種中國學學術史的新敘事。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
兵馬俑是大秦帝國實力與氣度的象征,兵馬俑的背后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中生活過的證明,他們似秦帝國的一個個細胞,成為大秦帝國最鮮活的注解。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來始終堅持不懈地尋親跡、研究秦史,在本書中,她為我們呈現了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諸多細微的發現,它們合力再現了秦代社會的鮮活圖景:沿著秦俑家族開枝散葉的脈絡,能看到秦人怎樣的創新和傳承、現實與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補補的兵馬俑,代表著秦人的務實還是監管部門的妥協?秦代
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14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
君子作為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人格基因,是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樹立的做人標桿,是數千年中國人推崇的正面人格形象!毒邮v》采用簡明通俗的寫作手法,以翔實歷史資料,闡述君子的內涵、擔當、學養、家風、修為等,展現君子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堅毅頑強的奮斗意志、助人為樂的古道熱腸和敢闖敢試的革新追求等優秀品格。該書既是對君子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時代詮釋,又是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活教材,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是一部較有水準的通俗社科讀物。
《社會史研究》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書此次分為三個專欄,分別為“專題論文”“學術評論”“書評”。“專題論文”收文10篇。內容有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山東臨沂嶺前村的社會勞動分工、鄱陽船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遷、廣州商團與1924年的官商爭械潮、黃展云與營前模范農村試驗、清末民國東太湖的水域開發和生態環境變遷、清代1801年直隸水災的災荒應對、明清易代江南社會的多元圖景等等問題!皩W術評論”欄收文2篇,為對中國社會史研究70年的回顧,以及三十年來中國近現代災荒史研究的回顧與展
本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來展開論述。(1)明代心學的本體內涵。在懸置西方哲學“ontology”的前提下,按中國哲學的內在義理探討本體的含義,是第一章“本體諸義”所要解決的問題。(2)本體之呈現,即本體何在、如何在的問題,是本書第二章 “本體無體,以用為體” 所要解決的問題。(3)本體的呈現就是本體的發用化和實體的流行化,體用是“共時性”的存在。因本體的發用流行化所帶來的體用關系是什么,是本書第三章“即體即用和不離不混的體用觀”所要解決的問題。(4)本體的呈現包含“有無之間”的幾和“不分有無”的獨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