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兩類經典混頻數據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協整理論構建半參數單變量混頻誤差修正模型和半參數混頻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按照單變量模型—多變量模型及理論分析—模型設定—參數估計—數量分析的研究思路,研究了半參數單變量混頻誤差修正模型及估計、混頻模型函數形式的一致性檢驗、半參數單變量混頻誤差修正模型以及半參數混頻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中國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消費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和人民幣匯率等的預測。
本書從社交網絡的各種現象出發,從不同角度洞察社交網絡環境中的消費者行為,深入探討社交網絡對個體和群體及其消費行為的影響和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提煉出具有普適性價值的理論。全書涵蓋了社交網絡中消費者的自我展示、線上?線下自我差異、消費者的目標公開與目標實現、線上?線下心理聯結、消費者主動社交網站的使用、社交網絡中的拍照分享與顧客體驗、社交網絡環境中的“人以群分”、虛擬社群成員的社群意識與消費者自我?品牌聯系、微博集群中的群體目標與個體參與動機、網絡社群結構與消費者融入、網絡群體依存關系與消費者卷入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362019,71862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的集成,是作者及其研究團隊在網絡組織質量管理領域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主要聚焦于數字經濟背景下,服務型制造網絡(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MN)模塊化質量的影響、識別、協同、控制、優化與數字化賦能等科學問題的研究成果。全書共分10章:第1章至第2章介紹相關背景、概念、研究現狀及相關理論基礎;第3章從實證的角度提出SMN的模塊化質量的影響機理;第4章至第
本書通過剖析“互聯網+”環境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營管理的典型案例,提出了提升生鮮農產品市場現代化水平與強化供應鏈管理效能的運營模式及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盒馬鮮生的倉店合一、百果園的全渠道轉型、本來生活的“互聯網+”營銷管理、域農網的產銷對接、彩食鮮的一站式食材定制等代表性模式,支持生鮮供應鏈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蒲江模式,以及社區生鮮電商運營模式的團長管理策略與三級倉配體系等內容。
互聯網的外部性特征以及技術性風險,改變著金融系統的風險特征,研究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具有重要價值。本書結合大數據、機器學習發展,運用復雜網絡和超網絡等網絡模型,研究互聯網金融發展下的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整個金融系統風險問題,從而為金融監管部門制定相關監管政策、促進金融系統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本書特色是從網絡科學視角,建立風險模型,量化研究互聯網金融的系統風險。
本書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礦產資源、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內容包括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背景、社會經濟、礦產資源及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開發回顧,長江經濟帶和典型礦業區的礦產資源-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綠色發展評價,礦產資源綠色發展監測體系與預警機制,國際礦產資源開發歷程和發展經驗,并對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環境與產業綠色發展提出建議。
數字經濟對企業管理中的定價策略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多靈活的定價策略選擇。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提供一些新型的付費模式。例如,企業可以采用消費者自愿付費的模式,由消費者決定付費的金額。其次,數字經濟下,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和個性化營銷技術,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制定循環定價策略,來提高銷售額和增加利潤。再次,數字經濟下電子商務平臺能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平臺營運策略,激勵內容提供者的同時,增加平臺的收益。最后,本書將介紹和研究企業如何設定產品預售模式下的價格策略。
本書圍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會計監管合作開展研究,促進相關國家的會計信息成為相互溝通和相互認可的商業語言,實現“五通發展”。本書在回顧和評論國際會計/審計監管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主要考察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會計監管和資本市場的具體情況及差異,實證檢驗了這些國家會計信息可比性和盈余質量,并與我國進行了比較,據此提出我國應采用相應會計監管合作策略,與各國攜手譜寫共贏發展新篇章。
本書聚焦海洋油氣行業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系統總結了作者團隊多年來關于海洋油氣低碳開發及CO2封存技術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書共7章,圍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全球油氣行業低碳轉型趨勢,海洋油氣低碳開發戰略,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海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發展戰略、海洋碳匯發展戰略展開介紹,主要闡釋海上油氣生產過程的源頭控碳、過程降碳及末端治理關鍵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評估我國海上CCUS封存潛力,并提出面向碳
機床工具工業是一個在經濟與軍事上同時具有高度戰略性地位的行業。機床工具工業的創新,是人類制造能力發展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也是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石。本書從“機床工具工業”這一具有戰略性地位的行業發展史入手,運用檔案、口述史料、企業內部報刊與文件、廠志、行業協會成系列報紙等多種前人未曾使用過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畫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該行業的發展歷程、發展路徑、發展特點、發展成就及影響,特別是中國工業界以引進為基礎,堅持持續創新的奮斗歷程及其成績,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詮釋和展示了新中國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作者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