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太空》的故事發生在1970年4月24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的一百年之后。因科學家父母遇難而被困在地球上的方原和因移民計劃失敗而被滯留在火星上的梁星火,為了改變自身命運各自設計脫困行動,后在以梁天為代表的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奉獻精神感召下,果斷放棄了個人冒險,投身銀河比鄰計劃,實現了中國航天人前赴后繼、奮斗奉獻的精神傳承。
小說著力刻畫了一位和東方紅一號同齡的人類移民火星總設計師梁天,透過他的視角將中國商業航天從起步、到經歷低谷重新出發、再到立足全球的發
長篇小說。小說從政府主導棚戶區改造的正面視角,講述了一段烙下歷史印記、標志時代變遷的中國拆遷故事。小說以視察漁梁縣開篇,以拆除違建、舊城改造、城中村片區改造為主線,圍繞打通大循環、暢通微循環生動實踐,串連出一個個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一群群真實鮮活的人物,再現一個個精彩各異的拆遷現場、一個個擔當奉獻的征拆干部,細描一個個不同身份、不同收入階層、不同人生經歷的征拆對象的真實感受,譜寫了一闋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時代贊歌。
作為西方文學名著的新版,本書的價值在于在權威譯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修訂,將梭羅于瓦爾登湖畔的遐思再一次完整地呈現于讀者眼前,處處蘊含著作者對人類價值體系的反省和批判,既是一部自然流淌的自由之書、自然隨筆和自力更生的生活指南,也是富有思想性和力量感的現代諷刺作品。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盧梭的最后作品。里面的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它記錄了他自己在漫步和品味大自然時的所思所感,盧梭的心靈觸感在文中一覽無遺。正如盧梭所說:我所做的與蒙田做的是一樣,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隨想錄》完全寫給別人看的,而我的遐想錄則完全是寫給自己的。書中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贊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
本書精選了蒙田的三十篇隨筆,約占蒙田全部隨筆的三分之一。書中,蒙田放棄神學家、哲學家慣用的枯燥晦澀的文筆,面對讀者猶如面對親朋,煮酒烹茶侃侃談去,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為歐洲文學侃出了一種生氣勃勃的新形式。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盧瓦爾,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調,中年后不接受采訪與攝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響了整個法國當代思想界,對法國許多大知識分子和大作家如喬治·巴塔耶、列維納斯、薩特、福柯、羅蘭·巴特、德里達等都影響深遠。 目前國內已出版了布朗肖的著作十余種,包括南京大學出版社近年的“布朗肖作品集”,重慶大學出版社的《不可言明的共通體》,商務印書館的《文學空間》。但由于譯介時間較短,
茅盾從譯介外國文學開啟了他的文學生涯。從 1917 年到 1949 年,茅盾翻譯了約30 個國家的 200 余篇文學作品,并撰寫了大量評論和介紹文章。茅盾的譯介工作重視文學的社會功用,既有側重點又考慮文學的多樣性,把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反思運用于自己的文學實踐,展現了寬廣的文學視野。茅盾的外國文學譯介實踐服務于新文學建設,對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史詩的罅漏里》為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王安憶的文學隨筆集,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和作家而作。收入作品三十篇。以自身創作和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為主線,分享自己的創作感受和創作思想,講述與其他作家的文學交集,對作家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評介……從人生經歷、文學創作到體悟反思,殷懇扎實,敏銳細致,睿識洞見閃現。展現真誠的文學態度,融入對寫作的思索與探究,用平實有深度的文字呈現文學創作的多面,解析當代文學所呈現的一些現象和方向。
《南洋的幻象——拉美西葡文學札記》收錄復旦大學中文系邵毅平教授所撰有關拉丁美洲及西班牙、葡萄牙名家名篇文學筆記。包括《活著為了虛構》《六點鐘到達的女人》《迷失東京》等。作者從中國視角出發,放眼世界文學版圖,研究剖析為中國廣大讀者熟識的馬爾克斯、略薩、科塔薩爾等名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不時引入中國文學名著,以為比較文學的對象和參照的基點。
本書簡介:季羨林先生以學者而為散文,自有一種寬舒優雅之氣。《夜來香開花的時候》薈萃先生美文,細細品讀,體味一代大師為文的雋永與深邃、淳樸與平易。文章本色天然、秀色內含,觀人察事視角獨特,繾綣美感與深度哲思并存,令人嘆服。套系簡介:季羨林自選集是季羨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羨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