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建安文學重置于“個體自覺”的觀念背景之下,本書以專題突破的寫作方式,從死亡書寫、名物書寫、女性書寫、政治書寫四個方面,研究個體自覺的觀念給建安作家的生活態度、審美態度、政治態度所帶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文學書寫態度、手法和創作風格的影響,認為建安文人創作的根本動機乃在于與死亡恐懼的抗衡,并通過揭示建安作家在釋放欲望、享受今世的生活態度中的物我關系和男女關系,詮釋他們投身政治、追求建功立業過程中既有變通的人生觀,也有人格獨立精神的雙重心態形成的深層原因。
這是一個攀登珠峰的旅程紀實,也是一個為了回家的歷經坎坷故事。但作者沒有被珠穆拉瑪峰這個世界高點嚇退,也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擊退,更沒有被回家路上的無數意外擊沉。他用一種永遠向上,永遠攀登,永不放棄的精神,向讀者講述著他的人生故事。這不僅是個講述攀登的故事,也是一個人生戰勝苦難的勵志故事。問世界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處比天高,在世間自有山比此山更高。我看這重巒疊嶂,上亦是下,下亦是上,人生故事,亦復如斯。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家風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深刻到無法替代。 本書就是一部關于家風故事的采訪手記,共分家庭之美、家教之光、家風之行三個章節,講述的都是身邊優秀的家風故事。全書以平民的視角,紀實的手法展開,生動再現了身邊普通家庭的家風閃光點,每篇文章都飽含著刻骨銘心的親情,每個故事都凝聚著直抵人心的溫暖,是可學可做、可追可及的家風榜樣,讀來生動有趣,感人至深,讓人耳目一新。
八年來,在“通世智庫”公眾號刊登近百篇優秀散文、短文、詩歌,謳歌革命先輩流血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中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啟智鑄魂,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為主流媒體廣泛轉載。本書為“通世智庫”公眾號抒發家國情懷的文章結集,分“丹心報國”“深情厚意”“歲月如歌”“開卷有益”四部分,包括退休老領導、老專家撰寫的《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紀實》《李前寬與中國電影博物館》《我所經歷的百車大會戰》《不忘初心鏗鏘行》《入黨六十年,初心永不變》,也包括普通工人撰寫的《檢車員
129師386旅獨立團的團長李云龍是個敢想敢干、不按規矩出牌的刺頭,
他脾氣火爆,性格直爽,看似粗魯莽撞,實則足智多謀。在李云龍的帶領下,獨立團像一群嗷嗷叫的野狼,打起仗來有股子敢于拼殺不要命的勁頭,敵人聞風喪膽。日軍不可一世的坂田聯隊、山崎大隊、山本部隊與之交鋒接連敗下陣來,李云龍名聲大噪,卻也因屢次犯規而遭貶職。抗日戰爭時期,李云龍與國軍358團團長楚云飛棋逢對手,英雄相惜,配合默契。抗戰勝利后,因政治立場不同,兩人在戰場上兵刃相見,皆負重傷,昏迷中還牽掛著對方。
海存在于人的時間之外?有那么多人,男男女女,對陸地生活意興闌珊,卻心心念念要潛入更深的海底,他們去尋找什么?與其說海水清涼了陸地予人的灼痕,不如說深海展現了陸上人生不可能獲得的一種哲學。
《夢潛》收錄的7則中短篇小說,均以潛水為主題,串聯起都市里的各色人生。既書寫冒險與激情,也刻畫人們互相糾纏難解的命運。沒有不同的人類,只有不同的生命情懷,以及情懷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倫理。
本書以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封封家書為載體,細品書信中的親情與愛情,探尋其中的文學、美學、藝術、史學、思想等元素,感悟人生,傳承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以家風傳承育人興家。古往今來,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里,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建設好家風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
將唐詩中作者的自注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基本面貌、各發展階段特征的勾勒及價值與局限的闡發,對詩歌自注與史書自注、詩歌文本、詩人三者關系的探討,本書重點研究史書自注對唐詩自注生成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自注與詩歌情旨內涵親疏變化的軌跡,以及“以注入詩”現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等問題,力求將對唐詩自注的認知與研究推進到更加深入的學理化層面,推動唐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唐詩選注》共收唐詩二百八十首,凡七十八家。按照詩史的軌跡與詩人的特色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注釋和鑒賞。此書是將批評鑒賞、疏通字句意義、補充文化常識、梳理文學史發展、展示詩歌繼承借鑒關系等融為一體,熔為一爐,內容異常豐富,是一種新的閱讀體驗。
本書收入魯迅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演講文章16篇,篇篇流傳,郎朗上口,體現了魯迅演講的激情與語言的鞭辟入里。魯迅先生知識淵博,演講中常常旁征博引,點石成金,名言迭出。這些演講文章,今天讀來仍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全書配以珍貴的魯迅照片,并嘗試現代技術的應用,力爭給讀者呈現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