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共分九個章節,分別為對聯知識、帝后手筆、名人名對、民間巧思、佛寺聯跡、名祠名聯、婚壽賀贈、哀挽追悼、老字號聯。對聯是我國漢語言文學所獨有的一種文藝形式,是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完美典范。它上可以入帝王殿閣,下可以進平民陋室,無貴賤,無尊卑。本書為我們展示了對聯及其背后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淵源,幫我們理解作品,感悟其深刻內涵,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境界。對聯故事雖小,卻引人入勝,值得細細品讀。
高滿堂是我國著名的劇作家,被譽為編劇圣手,其從事電視劇編劇藝術實踐已四十年。四十年里,他創作了一千多部(集)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作品,深受中國億萬電視觀眾所喜愛。這部作品評論集是研究高滿堂影視劇創作詳實、全面的資料,是高滿堂的創作價值從熒屏延伸向學術界的基石,具有長久的學術研究價值。本書收錄了關于高滿堂編劇藝術的研究文章八十余篇,分為綜合評論和二十一個評論專輯,使研究者能更好地研究其創作的發展軌跡、風格演變和美學特點,業內的制片人、導演、編劇、演員等,都能從中獲益。
本書分為“經典宣州”“水墨詩心”“世情煙火”“宦海鉤沉”等七輯。全書圍繞與宣城相關的唐詩宋詞追尋歷史文化的內涵,以李白、杜牧等歷史上的著名文人與宣州的故事呈現宣州的自然風光、人文風貌、文化底蘊等。書稿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美絕倫的畫面、生動活潑的故事,將唐宋文人筆下的宣州、歷史上的宣州展現出來,深入挖掘和展示了宣州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本書以宋詩在北美的跨文化傳播為考察對象,以學術史梳理、話語分析為基本視角,以北美漢學界的宋詩研究成果之發展史、研究領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為論域,通過對大量散見于專著、學位論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獻進行搜羅、整理與研究,深入全面呈現北美漢學界宋詩研究的基本概況、傳播規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對當下中國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借鑒意義。北美漢學界主要從宋詩類別、宋詩“自我”、宋詩“因革”、宋詩與政治、宋詩與佛道關系五個方面予以探討,呈現出鮮明的研究特色,即強調還原歷史文化語境、擅長中西比較
本書以農歷月歷時間為主線,配合二十四節氣時序,再輔以月圓月缺、創作時間、詩詞意境、朝代順序等進行統籌編排,選取360經典詩詞進行分析欣賞。古詩詞與日歷巧妙應對。全書分為十二個月,應時應景,每日一。以便讀者在春風夏雨、秋月冬雪中感受詩詞的意境之美、韻律之美。本冊為冬。
本論集由曹順慶教授從教四十年來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后共同撰寫,通過學生就讀期間的實際體驗及其以后的學術成長和學術成就經歷,以具體而生動的教學案例來總結曹順慶教授學術傳承與文史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歷史實踐與教改經驗。本論集分別從文明傳承與中華文化學習、文明互鑒與中西學術融通、學術路徑與學術創新、人格養成與學術志向、自強不息與學術貢獻等不同層面,全方位總結曹順慶教授從教四十年來的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成果,形成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教學改革經驗。
《少年讀水滸》是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中國當代水滸講評大家鮑鵬山,專為青少年創作的解讀《水滸傳》的系列作品。
作者打破原著的故事主線,選取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這五個有代表性的水滸人物,圍繞他們的故事串講整部《水滸傳》,展現《水滸傳》中的江湖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不僅講透故事,更從文本細節入手,深入字里行間,生動解析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引領青少年領略《水滸傳》文字的精妙和超凡的文學魅力;從文化和時代背景的角度
21世紀前后,中國社會處于現代轉型不斷加速的關鍵時期,全球化、市場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沖擊著中國鄉村。中國鄉村成為多種文化碰撞融合之地,鄉村日常生活在復雜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過程中,中國鄉土小說創作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生長出與眾不同的、令人興奮的新的特質!缎率兰o鄉土小說日常生活書寫的“常”與“變”》在日常生活空間轉變的背景下,從鄉村土地、鄉村風俗、權力書寫、倫理關系四個方面對新世紀鄉土小說創作的“!迸c“變”進行整體性研究,闡釋新世紀鄉土小說的文學意
4本書以《盛京時報》(1919-1944)刊載的2844部現代小說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字總量達1千余萬字的《盛京時報》文藝副刊小說。這些小說是東北地區早期報紙文學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東北時報文學發展的力證。本書重點梳理了活躍在《盛京時報》文藝副刊上十幾位東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趙鮮文等的小說創作;還探討了日、俄、法、英、美等15個國家21位作家的作品。這些小說展現了《盛京時報》所刊現代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本書包括:詩人、詞人簡介與作品賞析兩部分。對每篇作品的賞析,又分為題解、句解、評解三個章節:題解交代創作背景;句解用現代語文對詩詞進行逐句意譯,對某些難懂的字詞作注釋;評解部分則提要鉤玄,對作品特色進行點評。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岑參簡介、《登古鄴城》《山房春事二首(其一)》《山房春事二首(其二)》《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