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之作。提出古代大陸原來聯合在一起,因大陸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觀點。全書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論述大陸漂移的基本內容,指出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的問題,反證大陸漂移說的正確。第二篇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與生物學、古氣候學和大地測量學等5個方面論證大陸漂移說。第三篇從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鋁圈、褶皺與斷裂、大陸邊緣的構造形態等方面,解釋大陸漂移的可能性和動力。所闡述的理論為當代地球科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基點,是現代
本書通過理論研究、野外試驗、地球物理勘探、物理模擬與數值模擬等工作,研究了黃渤海海平面歷史變化規律,分析了海平面上升與海水入侵的動態關系,構建了考慮未來氣候變化的龍口典型區和大沽河流域典型區海水入侵數值模型,定量預測了典型區海平面上升對海水入侵和地下水向海泄流量的影響。
本書基于我國在1999~2015年期間開展南海及鄰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獲取的表層沉積物和代表性柱狀樣實測資料以及第四系底界面地震資料編寫。表層沉積物調查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表層沉積物類型分布與粒度分布特征、碎屑礦物與黏土礦物分布特征、地球化學元素特征、主要微體古生物門類分布特征,以及南海沉積物的源區與匯區分布特征。柱狀樣研究內容主要是綜合粒度、礦物學、地球化學、微體古生物學等多學科資料,探討南海中晚更新世以來沉積特征、碳酸鹽旋回及古氣候變化。利用第四系底界面地震資料,旨在揭示南海及鄰域第
本書以南海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所獲取的海量實測數據為基礎,建立了完善的地貌分類體系和編制了南海及鄰域地形地貌系列圖,對南海及鄰域地形地貌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凝練。本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科學性強,突出地形地貌的理論性、專業性、系統性和創新性。本書的出版期望可供同行研究提供新的資料和新的研究視角,為我國南海及鄰域資源勘探開發、海洋工程建設以及國防安全等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介紹柱狀節理巖體的多尺度特性與數值模擬方法和分析理論。第一部分(第1-3章)介紹了柱狀節理巖體地質結構特征、工程力學特性及幾何建模方法。第二部分(第4-6章)研究柱狀節理巖體精細結構的細觀力學模擬。第三部分(第7-8章)介紹了柱狀節理巖體數值均勻化理論并開發基于并行計算的混合多尺度力學分析程序。第四部分(第9章)為柱狀節理巖體工程的多尺度仿真,將本書提出的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白鶴灘水電站高拱壩典型柱狀節理巖體工程實踐。
本書重點介紹了礦物材料的基本概念、礦物學基礎、晶體結構、表/界面特性、精深加工理論、表面改性及功能化原理、復合結構設計等共性科學基礎。全書共9章,內容包括礦物材料概述(概念、發展趨勢);礦物學基礎(成因、結構演變、物性等);礦物材料晶體結構(概念、典型硅酸鹽結構、構效關系等);礦物材料表面與界面(幾何特性、表/界面能、吸附、團聚、分散等);礦物材料加工理論(提純、粉碎、分級、分離等);礦物材料熱力學基礎(基本參數、相圖、礦物熔體熱力學等);礦物材料表面改性(概念、改性劑、改性方法與原理等);礦物
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三大巖類之一,在地球演化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書從變質巖基本概念著手,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變質作用、變質巖礦物特征、變質巖結構與構造和變質巖類型。按照變質作用的地質條件和主要因素對變質作用和變質巖類型進行劃分,介紹了主要變質巖類型及特征,闡述了變質巖用途及其分布規律。從組成變質巖的礦物之美和微觀鏡下之美探討了變質巖之美。最后通過論述變質巖地貌的影響因素,結合變質巖地貌實例,介紹典型變質巖地質遺跡,帶領讀者領略祖國變質巖地貌的形成、變遷。通過變質巖的微觀之美和多變的地貌特征,把變質巖
本書是《特殊地質地貌區填圖方法指南叢書》的總論,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梳理了特殊地質地貌區的概念、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工作背景、地質填圖特點,以及我國晚新生代重大構造-沉積-古環境與古氣候記錄;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第四系覆蓋區、高山峽谷區、巖溶區區域地質調查(1∶50000)技術方法;第三部分介紹了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航空物探、物探與化探、鉆探及巖石物性測量等。
本書提供了巖石內部三維結構的動態圖像,共包含50個典型巖石樣品,每個樣品除了手標本照片、薄片照片及相應文字描述外,還提供微觀CT掃描圖像及層次豐富的三維結構可視化圖像。通過掃描書中提供的二維碼,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巖石內部三維結構,獲取巖石中不同成分、結構的具象化信息。
本書較全面地總結了花崗巖成因與成礦機制的研究歷史、現狀和發展動態,分析該學科領域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及態勢,從學科的發展規律出發,結合對相關科學和技術問題的思考,提出推動該領域及相關學科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全書共分為五章,分別從花崗巖成因與成礦機制的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發展規律與研究特點、發展現狀與發展態勢、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資助機制與政策建議五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