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實現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原住居民權益充分保障與自然保護地社區綜合發展為主線,通過構建自然保護地社區協調發展模式對解決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人地關系是世界國家公園正在共同探討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我國國家公園中人地共生協調機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書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928戶牧民入戶調研數據,結合相關生態監測數據,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度模型、演化博弈模型、MOP模型、GWR等方法,測度三江源國家公園人地關系空間沖突水平,并查找影響因素,探討作用機理,分析利益主體的博弈行為策略,優化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構建人地共生協調機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研究發現:三江源國家公園人地關系空間沖突明顯,且受多個因素影響
實現社區層面的森林恢復是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推動山區可持續發展,繼而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本書在總結國內外森林恢復的理論基礎、進展與實踐基礎之上,以浙江、安徽典型社區為案例,總結了案例點森林退化歷史及影響因素,基于遙感數據分析了當地森林恢復資源的時空變化,通過實地調查訪談等方式系統評價了當地森林恢復水平,分析了相關利益主體對森林恢復模式的選擇與認知,在此基礎之上設計了適合社區層面的森林恢復技術流程、一般模式及相關策略。
本書以樹的氣味為寫作角度,將我們帶回養育我們的文化體驗,領著我們游覽十三種樹木的氣味小宇宙。
書中講述了歐洲七葉樹、美洲椴、美國紅梣、銀杏、月桂、橄欖樹等等樹木自身的歷史與境況,也描繪了樹木與周遭環境、樹木與人類生活之間數千年的恩怨情仇。每一章都從一棵樹、一枚種子甚或是一杯金湯力出發,向整個世界與人類文明的林間地頭去漫游。作者提醒我們,人類的的生活是如何與樹木的奇跡交織在一起的:一顆歐洲七葉樹的種子,能瞬間勾起一個中年人的兒時回憶。一杯金湯力酒里,凝結著殖民歷史,每個氣泡里都
近年來,肆虐的森林大火已經摧毀了世界各地的大片地區,預計由于氣候變化,我們將在未來看到更多這樣的情況。但這不是什么新鮮事,野火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億年,大規模的火災在塑造地球生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德魯·斯科特講述了火對我們星球的大氣、氣候、植被、生態以及植物和動物生命進化的影響。它導致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也推動了開花植物的傳播。作者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揭示地球歷史深處的氣候,讓我們了解早期人類是如何馴服火并使用它的。
三北工程區大部分區域地處干旱半干旱區, 水資源稀缺, 如何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科學布局和實施三北工程區林草植被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本書從不同空間尺度, 系統分析三北工程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現狀及變化趨勢, 確定基于水資源約束的林草植被理論分布格局, 提出不同空間尺度喬灌草水平衡的林草資源配置方案。
《廣東丹霞山植物圖鑒》作者對廣東韶關丹霞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針對維管植物多樣性進行了實地采集、拍攝,記述了各物種的簡明形態特征及其生境特點。《廣東丹霞山植物圖鑒》共收錄丹霞山地區的野生維管植物183 科686 屬135□ 種。物種的編排均采用分子數據構建的新系統,即蕨類植物采用PPG I(□016)系統,裸子植物采用GPG I 系統(Christenhusz et al.,2011),被子植物采用APG IV(□016)系統。《廣東丹霞山植物圖鑒》對丹霞山維管植物鑒定
本書針對黃河三角洲濱海中重度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營建困難、質效較低等問題,采用植被恢復生態學和土壤生物工程理論,圍繞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生產力提高和功能提升目標,系統開展了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營建理論及其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黃河三角洲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統的水鹽交互效應,揭示了地下水水位及其礦化度對檉柳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明確了黃河三角洲主要耐鹽植物材料的生長及生理特征,評價了不同防護林林分配置模式的生態效應,研發了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的建植技術,構建了以“水體-土壤-生物”為關鍵
屋頂面積為一座城市面積的20%~25%,被稱為城市建筑的“第五立面”。由鋪地錦竹草研制而成的“屋頂綠化草坪”外觀整齊,在“無澆水、無施肥、wu xiu剪、無噴藥及無管護”的“五無”免維護樓頂環境條件下,持續多年生長良好。《鋪地錦竹草屋頂綠化新技術》是鋪地錦竹草應用于屋頂綠化草坪的*新研究,正文部分共有6章:第1章城市環境與屋頂綠化;第2章屋頂及草坪雜草調查與分析;第3章鋪地錦竹草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性、生理特性和生態特性等;第4章鋪地錦竹草抗逆性生理生態研究,包括耐旱性、耐澇性、耐熱性、耐寒
本書從火干擾后興安落葉松凋落物分解出發,探究火干擾對興安落葉松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生態化學計量特征及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以期揭示火干擾在北方針葉林生態系統氮循環中的作用,評價火干擾后植被恢復與氮固持的相互作用機制,為進一步開展火干擾后的生態系統恢復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