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斷代分章的形式,以賦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依次考察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賦與儒家經典的相互關系。第一章重點考察了荀卿“賦”篇與儒家禮學、宋玉辭賦與“揚《詩》守《禮》”等問題,認為荀卿賦具有明確的禮學追求,宋玉賦則嚴守賦之“諷頌”家法,發揮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兩漢京殿苑獵賦為考察對象,詳細論述了這些大賦所具有的美頌與諷喻意識;第三章以兩漢失志與不遇、紀行與玄思、情愛與樂舞、抒情與詠物等賦為對象,考察其與儒家思想的關系,尤其是言志抒情賦的用世情懷等;第四章以魏晉六朝賦為對象,考察“儒學
力求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為指導,把歷史主義的態度和當代藝術闡釋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幾個主要新詩流派即放歌派、軍旅派、民歌派、鄉土派、歸來派的發生、發展及其主要成就與不足;充分論述這些流派的代表詩人的主要成就及其對中國新詩發展的影響。以期促進中國新詩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和民族化道路健康而全面的蓬勃發展。
本書將當代女性詩歌作為一個整體現象放在現代性的視野中進行研究分析,探索當代女性詩歌寫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轉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原因,探尋九十年代轉型期女性詩歌寫作的題材內容思想傾向、藝術技巧特點、規律、發展趨勢。在現代性、時代性、女性、詩性,技術性五者構成的邏輯關系中,對當代女性詩歌寫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呈現出斷裂、轉型、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展開論述。從而既突出當代女性詩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轉型的外在時代性因素: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的來臨;和轉型的內在寫作主體因素和詩歌自身的本體因素;又突出
六朝時期的文人階層以一套獨特的、鑲嵌式的方式參與了文化傳承,生產了呈指數級增長的文化財富。美國羅格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考察典故與引文,對嵇康、孫綽、陶淵明、謝靈運以及蘭亭詩人的詩賦作品展開細讀,探討了它們與《老子》《莊子》《周易》,乃至《詩經》《楚辭》《論語》等傳統文化典籍之間的復雜關聯。詩人們在哲學與文學之間落筆成詩,創造性地運用了異質多樣、千變萬化的文本和文化資源,展現了異彩紛呈的創作才能、思想理念與內心世界。
本書在對現代新詩誕生以來的相關資料以及詩人們的創作文本進行梳理與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以胡適、劉半農、沈伊默等人為肇始的現代新詩,自20世紀初期萌芽、創立以來,就呈現出一種鮮明的特色。這種特色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現代新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去抒情化、重敘事性的要求。換句話說,現代新詩在抒情與敘事這兩大要素之間,其天平是明顯地偏向于后者的。本書適合對詩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本書從新詩現代性與“段位性”兩個維度研討中國新詩敘事的緣起、演進、手段、形態、機制、規律及其文學史意義。 除了導入性緒論、深化性結語和補充性附錄外,本書共有八大主要涵項,依次論述中國新詩敘事的發生因由、歷史演進以及敘事詩中的敘事(“運事”)、抒情詩中的敘事(“詠事”)、寫實敘事(“紀事”)、呈現敘事(“暗事”)、事態敘事(“演事”)與“段位”敘事(“視覺段位”“聽覺段位”“聯覺段位”敘事)。 要之,在新詩現代性統攝下,中國新詩敘事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由敘事詩敘事、抒情詩敘事、寫實敘事、呈現敘事和
中國詩歌的傳統源遠流長,但在中國詩歌史上,男性文人士大夫或現代知識分子一直為詩歌創作主體,而作為鏡像共生的女詩人和女性詩歌則長期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五四”以降,越來越多優秀的女詩人“浮出歷史地表”,了解女性詩歌創作的發展歷程,挖掘其生成史、接受史和傳播史,爬梳和整理相關的一手文獻資料,總結現代知識女性的詩藝探索,變得至關重要。 本書選取冰心、林徽因、陳敬容、鄭敏等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現代女詩人及其代表性詩作進行研究,以點帶面,力圖還原中國現代女性詩歌的經典化歷程和豐富的歷史成因,探察她們的審美
《詩經的讀法》根據臺灣交通大學劉龍勛教授的詩經公開課整理而成,本書選取了《詩經》中的重要篇章進行解讀,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等國風中的重要詩篇。本書知識面涵蓋非常廣,講解角度新穎,包括天文、地理、人文、歷史、數學等方面,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講解意涵。本書祈求開拓文學經典教學的新領域,讓讀者具備人文、藝術和倫理的涵養,關懷人類與文化,以孕育新一代的菁英。
本書摘選聞一多、胡適、浦江清三位教授講解唐詩的名篇,匯集名師們淵博之識的精華。以時間為線索,精選唐代不同時期的代表詩人進行講解,從愛喝酒的王績為始到以濟世之才自負的杜牧為止,融詩、史、傳于一體,考據翔實,帶你領略群星閃耀的大唐,感悟唐詩的魅力。
葉思芬教授作為風靡臺灣地區的四大紅樓解夢人之一,曾在臺北醫學大學、臺灣科技大學、敏隆講堂等地常年主講《紅樓夢》,博采眾長,細致入微,啟門外者入門,帶入門者窺徑。葉教授兼治《紅樓夢》與《金瓶梅》這兩部代表中國古代小說高峰的經典名著,帶領讀者品味其人物角色的成長、努力、彷徨、超越或解脫,凸顯名著中少人關注的精妙細節,串起原作者良苦用心的草蛇灰線。讀《紅樓夢》可用不同視角:可回歸清貴族公子的日常讀之,可以受啟發的作家視角讀之,可以眾生皆苦的慈悲心讀之,亦可以為青少學子、初讀紅樓者發蒙解惑讀之。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