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深入現實生活過程,深刻領悟人的感性活動的存在論意義,把人的感性活動表述為實踐,揭示現代生活境遇中社會歷史創造性占優勢的實情,在此基礎上發動了以歷史為原則的存在論革命,終結了近代形而上學以概念演繹為動力機制的知識論進路,讓歷史性突破意識“內在性”原則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現代社會現實問題中彰顯歷史性的建構性質,在歷史性原則高度提升并豐富存在論,開掘存在論鏈接社會現實的新境域,為人類克服現代性弊病鑄就切實可行的精神向導和文化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已經從學術話語上升到政治話語的高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出場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中國化時代化達到了新境界、新高度。新時代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面向當今“一體化的世界”及其在百年大變局中持續演化的諸多矛盾,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持、實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本研究以《文本與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研
本書屬于北京社科青年學者文庫,全書共分為7章,深入闡釋和分析了馬克思與斯密價值理論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論實質的差異,認為其突出體現在兩者關于商品價值論、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再生產、剩余價值的分割等方面的理解上。全書共分為7章,對斯密與馬克思價值理論從哲學基礎、價值生產和價值規定理論、價值再生產理論、價值分割和價值分配理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并對馬克思價值理論變革的當代啟示進行了分析。本書的出版對于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回應當代西方經濟理論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誤讀,從而激發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活
毛澤東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善于斗爭、敢于斗爭的典范,其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的斗爭策略、斗爭方法和斗爭藝術。毛澤東的斗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毛澤東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毛澤東的斗爭藝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彩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既為奪取中國革命戰爭勝利提供
本書是由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宋修見教授主筆,是毛澤東經典著作研讀系列叢書中的一冊。本書共六個部分,首先以論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寫作背景、版本源流及其經典地位為開篇,帶領讀者直接回到此文寫作的歷史現場,闡明此文出現重要意義。其后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91 年精注稿文本為綱,并不嚴格依循原文行文順序研讀,而是將其主要內容劃分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文藝如何為人民服務文藝的導向性問題文本之外的再研讀和結語五個部分,將其主要觀點歸納提煉為小標題形式加以闡釋。
本書通過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科學性、革命性、主體性、藝術性的本質規定性及支撐這些本質規定性的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科學主義、革命話語、階級觀念、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藝術人學、現實主義八大關鍵性范疇的梳理與論述,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生和確立的過程、內容和結果進行了系統研究及歷史闡釋。
根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教材的內容,本書共設9章,每章包括本章導學、學習導圖、學習重點和難點、解疑釋惑、案例評析、習題演練、延伸閱讀7個部分。本書旨在為學生更好地深入學習和理解新版教材提供幫助,同時也有助于授課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開展案例教學,提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辯證法在歷史上經歷了怎樣的理論危機?馬克思如何實現對以往辯證法的理論變革將辯證法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辯證法的“合理形態”是什么?馬克思辯證法與當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結合點在哪里?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本書主張“回到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論變革”;趯q證法的“三次歷險”以及馬克思辯證法理論變革路徑、內涵和意義的考察,本書提出了“辯證法就是歷史觀” 的觀點,對哲學史上長期存在的對馬克思辯證法理論變革的兩種外在性的割裂理解進行了深入反思。立足于馬克思的實踐觀點,馬克思“改造辯證法”的理論成果體現為一種作為“社會歷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這一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形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與資本主義的“三大批判”、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理論回響與意義四個方面出發,采用文本解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較為詳細地梳理了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發展脈絡及其與異化、物化等概念的區別,較為系統地考察了商品拜物教、資本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的基本內涵與形成過程,較為細致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支配人”的神
科學社會主義無論是作為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還是狹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即作為馬克思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的現實路徑的科學理論,都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僅僅研究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而創建的理論。本書打破了僅僅從對空想社會主義的繼承與發展的維度來闡釋科學社會主義的傳統研究模式,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三大批判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空想社會主義批判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中回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的深刻意涵,在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的同時,能夠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從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