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生中重要的發展階段之一,青少年很容易在此時感到混亂、迷茫、糾結,家長也常因此而不知所措。《1016成長信箱》系列圖書基于青春期的發展任務,聚焦關鍵的成長話題,解讀孩子常見的、家長關心的問題和困擾。作為精專于青少年心理的資深心理咨詢師,作者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和溫馨有趣的漫畫,幫助10~16歲青少年及其家長釋放成長中的壓力,更輕松平穩地度過青春期。《身體可以更自在》分冊包括關注外貌形象、生理變化、性別認同、性教育等話題。
本書參考了大量智慧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論文、書籍等,深受智慧教育領域內專家、學者啟發,對智慧教育發展歷程、現狀及未來趨勢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共分為互聯網 教育、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智慧校園、大數據教育、云計算教育、移動學習、知識付費等八大組成部分,對智慧教育基本理論、智慧學習環境構建、智慧教育體系架構、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與落地路徑、智慧教育實踐應用等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地深入剖析,冀望能夠幫助讀者、決策者、教育機構提高對智慧教育的認知水平,找到更為契合國內教育環境的智慧教育探索方案,為我國邁
北京實驗學校教育集團校長曾軍良是一位從基層教師隊伍中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他基于自身36年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管理經驗,從覺知教育魅力與幸福、覺知教育常識與堅守、覺知自身的成長潛力、覺知學生的成長密碼等四個方面,分享了對于教師成長發展的心得體會和走心建議。覺者為師,從覺知走向覺醒,是一線教師走向優秀、邁向卓越的必經之路。曾軍良校長分享的成長建議,有利于一線教師激活成長自覺,激發教育激情,感受教育魅力和幸福,努力追尋理想的教育。
本書為勞動通識課教材,主要介紹與勞動、勞動者相關的組織、產業、理念、心理、安全、經濟和法律等內容。本書共10講,內容包括:勞動類型與勞動組織、產業發展與人才要求、勞動精神與職業發展、勞模精神與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與職業技能、勞動心理與職業適應、勞動安全與職業健康、勞動價值與職業收入、勞動法規與職業保障和新型勞動與勞動關系等。
本書共分三部分七章。第一、二章為總論,論述積極教育的概念內涵及基本特征,闡述積極教育對“人”、“積極”等概念基本認識的,提出“積極是教育的本有之義”的基本主張。第三至六張為分論,論述積極師生關系、積極德育、積極課程與教學、積極家校共育。第七章為補論,提出積極教育中國化的主張,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積極”啟示,提出積極教育中國化的路徑建議。
本書分政策篇、理論篇、案例篇三部分。政策篇是國家有關師德師風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件、會議精神的摘錄;理論篇包括對“師德師風建設”相關精神的深刻解讀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對廣大教師們的殷切寄語;案例篇從理想、道德、學識、愛心四方面選取模范教師作為榜樣,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感染人、激勵人。
《中公版·2021天津市教師招聘考試輔導教材:幼兒教育綜合知識》參考天津市各區考試公告,結合歷年考題編寫而成,共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前教育法規六部分。在正文前設有前言和備考指導,對天津市幼兒園教師招聘考試的考查內容和考查題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正文中呈現了大量的考題再現、知識拓展、備考錦囊、強化練習,幫助考生復習。
2018年10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新時代勞動教育做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發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新時代勞動教育做了具體規劃,有力地指導了大中小學共同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基于此,山東管理學院結合自身在勞
當代的美育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包括音樂、美術、模特、形體、舞蹈、演講、時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同時,美育也是一件趕早不趕晚的事情,雖然孩子的氣質和修養與年齡沒有太直接關系,但越早接觸美育,感受美的氛圍,便可以越早發現美,從而盡早成為一個由外而內美好的人。 所以,無論學校、社會還是家庭,都需要達成美育共識,為孩子打造一個整體的美育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有信念、有情懷、有素養的人,以成就他們更加豐富飽滿的人生,力爭讓他們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和科技將解放大部分勞動力的
改進基于評價,理解基于參與。如果我們關注學校教育,那么我們就必須關心學生評價。何謂評價?誰才是評價信息的關鍵用戶?學校中的評價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關聯并對其予以影響?這是我們通往評價之路上首先要思考的問題。繼而,何種質量的課程、標準、目標才能為學生學習作出精致的框架性描繪,又是何種水平的評價原則、方法與質量才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切實的保障性支持?這是我們推動學習之旅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評價不應局限于課堂,學習不應受制于測試。本書的亮點在于延展了評價的相關對象,豐富了評價的相關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