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巴黎會議前夕,中國承諾2030年左右實現碳達峰,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時宣布中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與碳中和不是簡單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問題,而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結構全面綠色轉型的問題。因此要引導雙碳目標切實落實到各行各業甚至是每個人的實際行動中來。思想引導行動,理論指導實踐,這本《碳中和全民科普指南》就是為此準備的。
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與使命,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刻不容緩的課題。融合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路徑,本書內容集能源行業趨勢前瞻性、碳中和路徑建議及實踐、敘事趣味性融于一身,聚焦數字和電力電子技術融合對能源行業的推動作用、能源行業的技術趨勢洞察、各行業的碳中行發展路徑、優秀企業的碳中和故事以及各個區域的新能源發展路徑和模式。
《大氣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以四川盆地為例》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四川省近年來在大氣污染特征及PM2.5來源解析方面開展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四川省2004~2020年污染物的時空演變規律和大氣污染變化特征;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污染氣象特征,對四川盆地三大區域的顆粒物進行了采樣監測,并分析了其質量濃度、無機水溶性離子組分、碳質組分和無機元素等特征;采用正定矩陣因子(PMF)分解模型分析了PM2.5化學組成特征譜和來源貢獻,并在四川省“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污染減排成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減污降碳協
《典型礦業城市大氣顆粒物地球化學特征》以中國西南地區典型礦業城市——攀枝花市大氣為例,運用地球化學、礦物學、環境科學、大氣環境化學,結合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X射線衍射技術、激光粒度儀、離子色譜、熱/光碳分析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現代分析方法對攀枝花市大氣顆粒物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環境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健康問題突出,大氣污染問題更是威脅著生態環境和公共健康。其中VOCs的污染是對大氣環境非常重要和常見的貢獻者之一。本書結合我國大氣揮發性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統總結了我國大氣揮發性污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效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全書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紹我國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問題的演變、源解析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暴露與人體健康效應等問題;第2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的環境地球化學行為與來源解析;第3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的大氣化學過程與機制研究;第4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在礦物界面的遷移轉化機理;
綜合智慧能源是實現能源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選擇。本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系統展示了不同 學科交叉下綜合智慧能源“產、學、研、用、金、政”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業態與新模式。 全書共 12 章,前 6 章介紹了綜合智慧能源的內涵外延與發展歷程、關鍵技術與典型形態、科學研究 與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與國內外案例;后 6 章則對綜合智慧能源的規劃方法和軟件工具、關鍵設備及其理 論模型、系統優化評價指標和典型規劃案例進行了展示,并對我國綜合智慧能源的理論基礎、技術體系與 政策趨勢進行了分析。 本書內容以理論概
本書分為政策篇、科學篇、產業技術篇、大眾篇四個章節, 分別介紹“碳中和”的背景、學術理論、產業實踐、技術創新等系列研究和實踐案例; 繼而通過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權威研究機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行動方案所做的詳細分析, 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為學界、產業界、經濟金融界提供“碳中和”理論與實踐案例, 并倡導公眾踐行低碳生活。
空氣污染防治作為重要的公共政策議題,也是理論研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本書針對空氣污染防治管理的客體屬性、主體關系、治理路徑、政策組合、組織構建等內容,以“合力生成”為線索,以“管理創新”為落腳點,以“清晰可讀”為展現形式,緊緊圍繞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時代任務,評價我國現有的大氣污染治理政策,提出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及微觀層面的管理改進建議,探討建立“五位一體”的空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體系,為建設中國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智庫”力量。
異味污染是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投訴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相較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異味污染研究起步較晚,污染來源廣泛、成分復雜,形勢嚴峻。《環境異味污染分析與控制》作者團隊自本世紀初開始,長期致力于典型環境異味污染的分析控制研究,包括異味污染的儀器-嗅覺聯用評價、污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的碳減排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期待。然而,在作出國際承諾的同時,中國的減排工作也面臨著諸多困難。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而較大的國土面積也使得各地區發展狀況差異顯著,加之區域間經濟聯系復雜多變,使得減排工作具有較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在此現實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涵蓋中國大陸所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