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比較政治學研究更多地把目光轉向對“現象”的具體研究時,本書難能可貴地保持了對“規則”的關注。作為一本比較政治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本書系統介紹了國家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多項基本制度,涉及政治文化、政治參與、政治傳播與政策制定等重要情境,并討論了政黨、選民與利益集團等關鍵行動者。通過對政府與政治領域中關鍵結構、情境與行動者的全面論述,作者繪制了關于政治的規則圖景。同時,還對政治學關鍵概念與基本研究范式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為讀者對“規則”的理解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本書呈現了跨越地理和文化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故事,也是一個因發展導致不平等,不平等又促進平等,不斷循環往復的故事。
這一點,在繁榮與平等已成對立之勢的今日美國尤為突出:少部分人得以大展拳腳,但多數人仍在奮力掙扎。當把全世界視作一個整體時,我們同樣看到如此規律:在一部分人從貧困、物質匱乏、疾病及死亡之中逃脫時,另一部分人則繼續被留在這些旋渦中。
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于發展,比如它會為后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
本書介紹了政策模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學體系。全書通過具體的政策問題,介紹了政策建模與計算的具體方法及技巧。在方法學內容方面包括CGE方法、控制論方法、非數值計算方法、博弈論方法,以及政策評估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政策內容涉及經濟政策、金融政策、區域政策、能源政策和環境政策等。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訴諸“民族區域治理理論”、“民族-國家建構理論”、“政治體系理論”、“現代化理論”等理論工具。一是從總體宏觀的格局來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何以必要、何以緊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的問題。二是從中觀、微觀的視域探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標指向、歷史演進、現狀剖析、成效經驗、問題不足、路徑優化。其中,運用實地調查獲得的經驗資料,總結民族自治地方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典型案例和經驗教訓,弄清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從管理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的視角,對當代中國流動人口城市化進程中群體分異問題及其包容性治理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與實證分析。 本書比較系統的分析鄉城流動人口城市化發展的機理,并在此基礎上突出了居住、就業與社會融入分異等流動人口城市化問題本質,構建“流動人口群體分異問題”的研究框架。依據研究框架對我國流動人口群體分異這一問題展開縱向時序演進(包含共性特點)與階段化差異發展(包含變化特點)的實證研究。以包容性治理理論為視角,從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對制度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政府、流動人口、市場等的主體系等因素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紹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理論;第二章主要探討數字時代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第三章主要探討云計算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第四章主要探討大數據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第五章主要探討人工智能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第六章主要探討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
在封建晚期的俄國歷史上,烏拉爾占據著特殊的地位。該地區早在15~17世紀即被俄國人民開發,18世紀成為俄國冶金中心,誕生了規模龐大的采礦業,俄國相當大一部分的無產階級開始形成于此。該書探討了17世紀末至18世紀俄國烏拉爾的主要勞動者、俄國無產階級的主要來源——附屬農民、工匠和工人的社會政治思想,以及影響這些思想形成的條件,并介紹了烏拉爾勞動者參加17世紀末至18世紀政治運動和宗教運動的情況,尤其是俄國分裂派教徒在農民戰爭和反封建斗爭中的角色。俄國早期無產階級的一些斗爭策略、思想特征以及
本書對多源流理論、間斷均衡理論;倡導聯盟理論等進行了概述,并論述了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民主式政策設計理論、政策創新與擴散理論、政策網絡理論、政策過程中話語理論、敘事式政策框架以及政策過程的前沿理論。該書對政策過程理論的起源、路徑和演進、多源流框架、間斷—均衡理論、倡導聯盟理論等做了研究分析與概括,具體研究分析了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行動者中心制度主義、倡導聯盟框架、民主的政策設計理論、敘事式政策框架、政策創新與擴散框架等前沿理論,并做了理論展望。
在西方傳統中,社會契約理論是最強大的社會正義理論之一,羅爾斯的正義論在當代首屈一指,但也未能解決如下三個社會正義問題:我們如何把教育、健康關懷、政治權利和自由等這些平等的公民權利延伸到那些身體和心理不健全者?我們如何把正義和有尊嚴的生活條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們如何把非人類動物納入我們的社會正義觀? 瑪莎•C. 努斯鮑姆的杰出著作《正義的前沿》,正是從處理這三個長期被現存理論忽視的、亟待解決的社會正義問題入手,尋求一種可以更好地指引我們進行社會合作的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