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括了中國沉積學的發展歷史,梳理了沉積學各分支學科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了中國的研究基礎和特色優勢,明確了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影響與地位,擬定了各分支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剖析了中國沉積學教育和基地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前沿、國家需求、地域特色和研究基礎,凝練并提出了未來10年中國沉積學領域所要重點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本書旨在為沉積學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促進沉積學在支撐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產生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書介紹了礦物材料的定義和分類,綜述了環境礦物材料(特別是水處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礦物材料),基于礦物的發光材料,二次電池、電容器用礦物材料,新型礦物保溫材料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作者在以上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全書共分6章,分別是緒論、環境礦物材料、電化學儲能礦物材料、基于礦物的發光材料、新型礦物保溫材料、基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礦物材料。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海泡石黏土礦物材料的加工、分析、設計和應用,內容包括海泡石基本情況概述、海泡石礦物加工技術、海泡石表征方法及測試結果分析、海泡石功能材料設計原理及實踐、海泡石礦物材料的應用五個方面,附錄分享了多個與海泡石相關的標準規范。本書旨在介紹與海泡石產業鏈密切相關的技術和研究進展,提升對海泡石礦物及相關科研產業的認知。本書可供從事海泡石及礦物材料相關行業的科研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本書系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2017年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金沙江一哀牢山一馬江古特提斯構造演化”科學考察的綜述性專著,亦系青藏高原東南緣晚古生一早中生代特提斯大地構造演化研究之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線地學科研人員共同編著完成。全書共5章,包括了東古特提斯科考的背景、研究概況和研究意義;東古特提構造帶地質概況及其周緣地塊地質特征。集成了金沙江、哀牢山和馬江一長山構造帶及右江盆地內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火成巖地球化學數據,綜合探討了相關巖漿作用的形成時
本書從巖土空間、地質資源、水土環境、地質災害、信息技術等多個角度,介紹武漢市近十年來在城市地質調查方面開展的工作、采用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取得的成果。本書內容突出地質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可為城市規劃與建設、清潔能源利用、地質環境安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對其他城市開展類似工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教材繼承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學”和“地史學”學科體系的思想精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選和更新。全書以地質歷史時期有機界、無機界的演化為主線,以大地構造單元論、階段論、活動論的思想為指導,系統介紹了古生物學、地史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在教學內容方面,加強了古生物學、地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與方法、基礎知識的應用,提煉了門類古生物學、各斷代地史學的教學內容。本教材可作為國內地質類專業的“古生物地史學”“地層古生物學”等課程的教材。
本書系統地研究孟加拉灣及鄰區盆地發育的板塊構造背景、結構和構造特征、構造沉積體系、盆地形成及演化,指出孟加拉灣及鄰區發育著主動大陸邊緣盆地、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孟加拉灣殘留洋盆地和孟加拉復合盆地四種成因類型的盆地,并對各類盆地的結構、構造、沉積充填、演化及動力學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本書以粗糙結構面剪切試驗與模型研究為研究內容,涉及巖石結構面粗糙度參數的研究、結構面剪切強度的研究、結構面剪切剛度的研究、結構面剪切變形的研究。揭示了結構面剪切性質與形貌粗糙度之間的關系,闡明了剪切物理過程。
根據近幾年來所承擔的國家級課題以及浙江省有關水土保持和水質監測等方面的科研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結合近幾年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課題設計及畢業論文,在參考了大量各種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提升性匯總和凝練。撰寫了此專著。全專著共包括8章內容,論述思路為:首先,紅壤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化發展速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