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以案例征集的形式組編,由來自模具制造行業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十余位專業人士共同編寫。編寫人員對多年模具生產制造經驗進行總結、提煉,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生產應用、及時更新知識的原則編寫了本書。本書內容包括模具制造概述、沖壓模具制造禁忌、塑料成型模具制造禁忌及其他模具制造禁忌,強調應用能力培養,注重模具制造工藝知識要點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強化理論與生產實際的聯系。
這本《圖解金屬加工》以圖解的形式,較為系統、詳盡地介紹了金屬加工方面的實用性知識,包括鉗工基礎、工具的使用和工作區的設置、鈑金與切割技術、金屬的鑄造、焊接和鍛造以及表面處理和修復等方面的工藝技術。
本書圍繞Mastercam 2022介紹車銑復合編程基礎知識和實踐技巧。全書共11章,第1~3章分別介紹了車銑復合機床的種類、常用的工裝夾具及刀具、車銑復合編程常用的繪圖技能、Mastercam 2022車銑復合編程的工藝要點;第4、5章介紹了Mastercam 2022車銑復合編程中的車削編程和銑削編程知識;第6、7章介紹了Mastercam 2022 XZC三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零件編程實例、XZC三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的后處理制作;第8、9章介紹了Mastercam 2022 XYZC
本書主要介紹使用LaserMaker激光建模軟件進行作品結構設計,并將激光切割結構零件與開源機器人套件結合,作者把晦澀難懂的結構知識融入有趣的項目中,在做中學、玩中學的同時激發讀者創造力和想象力。 本書包括兩部分:第 一部分是基礎篇,主要介紹激光建模軟件的基礎用法,帶你從零開始學習如何使用激光建模軟件設計一個專屬的游樂場,并將設計圖紙加工出來,體驗從設計到加工的全過程;第 二部分是進階篇,在基礎篇的基礎上綜合使用各種建模技巧,為游樂場的擴建提供工程設備,完成來自故事中外太空的任務。 本書
本書圍繞高放廢物中毒性大、半衰期長的錒系核素,利用自然類比原理,選擇地球化學穩定的礦物,實現錒系核素的晶格固溶。在綜述錒系核素特點及其固化材料研究現狀基礎上,針對鈣鈦鋯石、榍石、磷酸鋯鈉、獨居石、燒綠石陶瓷及玻璃陶瓷固化材料的制備工藝、固溶機制及化學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結果進行介紹。全書共分為六章,其主要內容包括錒系核素固化材料概述(第一章),榍石陶瓷固化材料(第二章),鈣鈦鋯石-榍石陶瓷固化材料(第三章),磷酸鋯鈉-獨居石陶瓷固化材料(第四章),燒綠石陶瓷固化材料(第五章),鈣鈦鋯石-硼硅酸鹽玻
本書共分4章:第1章為大型工模具鋼制造技術及發展方向的概述;第2章圍繞大型模具鋼,闡述了H13鋼及其改進型的材料性能及制造技術;第3章基于支承輥用大型工具鋼,詳盡地描述了Cr5鋼的材料特性及制造工藝,并討論了數值模擬技術在支承輥制造過程中的應用;第4章探討了增材制造技術及材料數據庫在大型工模具鋼研制中的應用前景。
本書以金屬結構疲勞裂紋損傷監測為背景,針對現有損傷監測傳感器難以實現與金屬結構一體化集成導致的耐久性差、虛警率高等問題,開展了基于物理氣相沉積(PVD)技術的金屬結構裂紋監測原理與技術研究。本書以金屬結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設計研制了用于金屬結構裂紋定量監測的PVD薄膜傳感器及配套設備,分析了PVD傳感器的裂紋監測機理,總結了PVD制備工藝參數對膜層結構、性能的影響規律,制備出了具有優良耐磨性能和結合強度的損傷傳感層,實現了傳感器與金屬基體的高度一體化集成,并具有對金屬結構裂紋損傷的高
本書系統闡述了金屬有機框架衍生磁性碳基吸波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方法,包括吸波材料的理論基礎與設計方法研究、片狀羰基鐵Co@C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電磁性能研究、羰基鐵纖維Co@C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電磁性能研究、片狀Co@CFe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電磁性能研究、棒狀Co@CFe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電磁性能研究,以及基于羰基鐵Co@C復合材料的吸波涂層優化設計。
《低碳合金鋼復合真空滲碳及其強化新技術》系統介紹了與真空滲碳熱處理及其復合強化新技術有關的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真空滲碳熱處理原理、設備與工藝,真空滲碳的技術特點及應用,前處理催滲與后處理強化工藝的設計,強化層宏觀性能與真空滲碳及其強化工藝以及微觀組織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模擬真實服役條件的強化層摩擦磨損性能、疲勞性能的測試與分析,復合強化滲碳層疲勞及磨損可靠性評價等。本書可供從事熱處理研究、生產及技術開發的從業者和科研人員使用,也可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參考書。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金屬材料的各種力學性能試驗原理、方法和試驗程序等,主要內容包括金屬材料基礎知識,力學性能試驗取樣方法,金屬材料拉伸試驗,金屬材料硬度試驗,金屬材料夏比擺錘沖擊試驗,金屬材料彎曲、壓縮與剪切試驗,金屬材料疲勞試驗,緊固件力學性能試驗,測量不確定度。本書采用現行的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內容由淺入深,注重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數據齊全可靠,查閱方便快捷,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