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與現代漢語史共生共長、互文建構的歷史。鑒此,本書以語言為核心參數,透過20世紀中國語言學家們的視角,探討20世紀中國文學史敘事的另一種可能性:考察在20世紀的語法學著作中哪些作家作品更具有“語言形式的規范性”,從而直接標記了現代漢語制度化的過程;考察在20世紀的中國修辭學著作中,哪些作家作品更具有“語言藝術的顯著性”,從而成為社會大眾的“修辭樣板”。 語言不僅是一種“符號系統”,還是一種“社會制度”。“現代漢語”從倡立到如今業已百年,在這一中華民族共同語的制度化歷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書稿主要由民國經學家劉師培的兩部著作組成,《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和《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梳理了我國中古時期,即漢末至宋齊梁陳文學變遷的歷史,例舉其間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如王粲《登樓賦》、嵇康《聲無哀樂論》、沈約發明聲律說等,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學獨具的風貌和盛況,以褒揚藻韻的文學觀,肯定了這一階段尤其六朝文學的審美流變以及積極意義,是近現代中古文學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選擇漢魏及六朝影響深遠的文學家,深入分析其傳世作品,如《
《中國婦女文學史》一書研究范圍覆蓋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眾多領域。作者一生著作甚多,本書整理了自上古至明代婦女文學的變遷,主要分為上古婦女文學、中古婦女文學、近世婦女文學三編,概述了各個時代婦女文學的盛衰情況,輯錄了具有代表性作品,并附以精辟的點評,另對班昭、徐淑、蔡琰、左棻、蘇蕙、武則天、薛濤、李清照、朱淑真等女性作者專章進行分析,生動再現了幾千年來婦女文學的發展歷程,肯定了婦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22》(上、下冊)由朱棟霖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下冊)修訂、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規劃教材、教育部精品資源共享課“中國現當代文學”配套教材。上冊是現代文學史(1915—1949),下冊是當代文學史(1949—2022)。 本教材以新的文學觀、文學史觀重新闡釋中國現代以來文學的發展,提倡開放式、探究式、教學互動式的專業課教學。為便于教學使用,本教材設計了如下功能:一、每章加設二維碼,內為專家學者就各章專題所做講座的視頻,和編者精選的學
本書立足于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本體,以中西方文學思潮互動與博弈的視角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中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發展流變進行了梳理與探究,厘清其發展脈絡,明確其完整譜系。本書采用文獻辨析法、文本細讀法和比較研究法,在分析大量文獻史料的基礎上,一方面介紹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運動、文學論爭、文學創作等文學現象,另一方面閘釋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與西方文學思潮的密切關聯,以及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在西方文學思潮影響下的本土化過程,是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必讀書目。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從“現代文學”如何建構和想象“現代中國”這一思考維度出發,循著“從周邊看中國”的學術視野,本書從整體角度探討了滇緬抗戰時期與云南建立了特殊聯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國遠征軍將士、隨軍記者,他們如何通過旅行、采訪、行軍、戰斗、勘測、筑路等行動,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學實踐,把想象的對象變成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感知對象。這些基于實地體驗的云南書寫都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書在史料整理與文本細讀的基礎上,“以史詮詩”,“以詩證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識的呈現,又將區
本書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城市文學進行綜合研究的第一部學術專著。本書以當代河南文學為研究視點,通觀其城市文學的發展脈絡。通過重回文學現場,在解讀文本、考釋史實的基礎上,本書剖析其間的地域屬性、文化心理、精神氣質、城與人的發展史。河南的城市文學不僅觸及了城市文學的普遍性問題,也呈現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經驗,包括歷史積淀、古都文化下的城市光影與氣韻、現代化進程中特定的心靈狀態。而通過挖掘文學與歷史經驗所尋回的“靈韻”,或許可以成為現代都市人走出內心困境的一把鑰匙。
新世紀以來,江西文學創作立足紅土地,在從璀璨的宋代文化的輝煌中找到積極的文化傳統,將厚重的歷史、文化、生態互相融合,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地豐富、拓展著贛鄱文化性格的內涵與外延。其中有脫貧攻堅后的鄉村振興書寫、陶瓷文化的現代開拓與詩意弘揚、城市個體的內在勘探、兒童文學的生命追求、歷史文化的贛鄱風流紀事等。本書分為宏觀把握和微觀解讀兩部分,在宏觀上,立足江西本土文化和時代語境,分別從鄉土文學創作、城市題材創作、脫貧攻堅書寫三個層面把握新世紀江西文學的整體
本書聚焦從蕭穎士到韓愈這一因師門關系而形成的文學流派,在厘清流派主要成員及其傳承譜系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他們作為通儒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禮官身份、史官身份、傳奇作家、地方循吏等,最終闡明蕭-韓流派成員作為中唐通儒群體的代表,如何在唐宋文學、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開啟士人從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轉型,繼而影響到宋代官僚士大夫政治體系的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