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被稱為復雜性科學的世紀。丹麥物理學家帕·巴克和中國物理學家湯超開創的自組織臨界性理論,對大自然的復雜性問題進行了系統化探討,為復雜系統中的跨尺度現象,提供了一種普適而簡單的機制上的解釋,以其創新性、宏觀性和簡潔性引起科學界的密切關注。 作為解釋大自然復雜行為的一種新的物理理論,自組織臨界性涉及非常廣泛的研究領域,如巖層與地貌形成、河網與海灣結構、地震與火山爆發、星震與星云塌陷、黑洞與日輝耀斑、夸克與膠子團簇、生態與物種滅絕、變異與生命演化、噪聲與全球變暖、人口與環境污染、大腦與神經網絡
本書介紹了灰色預測方法的建模機理、模型體系及實際應用,是作者近年來關于灰色預測模型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反映了灰色預測研究和應用的前沿動態。全書核心內容共分9章,第1章緒論,系統總結了灰色預測模型的前沿研究進展;第2章灰色預測模型機理解析,深入剖析了灰色預測模型的累加生成算子、模型結構及參數求解等內容;針對具有線性結構特征的灰色預測模型,第3~6章分別研究了連續時間灰色內生模型、離散時間灰色內生模型、連續時間灰色外生模型、離散時間灰色外生模型;第7章研究了非線性灰色預測模型;第8章研究了基于區間灰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上,全球變暖、新冠疫情、糧食危機和地區沖突等事件頻繁發生,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深層次的聯系。不可思議的是,森林火災與流行病、民粹主義與尋找食物的魚類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潛在的關聯。這些現象都指向了一個核心事實:我們生活在一個錯綜復雜、萬物相互聯系的世界中。這種復雜性正是復雜科學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里,網絡化思維、整體觀和大局觀成為解讀復雜現象的關鍵。流行病、氣候危機和生態系統的動蕩,這些看似獨立的問題實際上是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復雜性科
本書較全面地介紹計算多體動力學理論,以及MBDyn的使用方法和應用場景。全書共9章。第1章概述,第2章介紹多剛體系統動力學建模,第3、4章介紹小變形和大變形柔性體動力學建模,第5章介紹接觸碰撞動力學,第6章介紹多體系統動力學的數值求解,第7、8章介紹MBDyn的使用方法,第9章介紹MBDyn的場景應用。
本書是“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系列的第七輯,著眼于互聯網科普的平臺化發展,對以“科普中國”為代表的公共平臺和以抖音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上的科普生態狀況進行了深入解讀與分析,用數據畫像的方式多方位呈現了科普內容、科普創作者、科普用戶之間復雜而有序的互動,反映了互聯網科普生態的現況與趨勢、機遇與挑戰。全書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聚焦公共科普平臺的發展,第二篇聚焦由網絡新聞、報刊、論壇博客、微信、微博、APP新聞等渠道數據所反映的互聯網科普輿情,第三篇聚焦社會化互聯網平臺科普的發展。
本書從人類的誕生與古代文明,古希臘的科學與技術,羅馬的科學與技術,歐洲中世紀、阿拉伯的科學與技術,文藝復興與工場手工業,近代科學革命,英國產業革命的興起,工業社會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近代技術的全面發展,現代科學革命,現代科學體系的形成,20世紀上半葉的新興技術,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等方面,闡述了西方科技發展的過程,文化、經濟與科技的互動關系,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科技發展的動力以及創新思維等內容。
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孕育出了與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在與自然搏斗和合作的過程中,中華各個民族創造了許多嘆為觀止的古代發明,鑄就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星閃耀時刻。《自然的匠人 了不起的古代發明》挖掘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個古代發明,描述了各個發明在當時的環境中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孩子們可以深切感受古代各民族的卓越智慧,親眼目睹他們克服種種困難,以不畏挑戰的意志和鬼斧神工的技術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幫助本民族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偉大歷程。這既能讓孩子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他
本書旨在對隋唐時期的科技發展進行全面考察,通過對隋唐時期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蘊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讀,重點探討科學技術思想發展的總體狀況,試圖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時期科技史發展的學術脈絡,并對隋唐時期科技思想輝煌發展歷史進行全面審視和反思。此外,本書還對這一時期中國科學技術思想歷史的總體狀況進行研究,著重考察醫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農學家等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本書詳細介紹了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發展歷史、技術原理和亮點、主要的開源框架、配套工具、部署細則和實戰案例。為了讓讀者更好地進行大模型的應用實戰,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使用大模型為商業賦能的3個應用案例。期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打開通往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的學習、實戰和商業成功之路。
本書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發展進行全面考察,重點探討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特點,試圖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時期科技史發展的學術脈絡,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的結構和發展進行了新的學術審視和反思。此外,本書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發展進行重新定位,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發展是中國古代科技體系形成后的一次發展高潮。最后,本書還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史展開綜合分析及個案、專題研究,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