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過魚設施設計中普遍應用的魚類行為進行梳理概括,總結在過魚設施設計中需考慮的魚類關鍵行為指標,內容包括水電開發對魚類的影響、過魚設施設計與魚類游泳行為、魚類游泳能力研究、魚類過障行為研究及魚類游泳能力在過魚設施設計中的應用。本書通過解讀與過魚設施相關的魚類行為及工程設計案例,為魚類行為研究及在過魚設施中的應用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本書部分插圖附有彩圖二維碼,掃碼可見。
麋鹿為我國特有的鹿類動物,現生達氏麋鹿是麋鹿屬(共5種)中唯一幸存的物種,其經歷過在原產地滅絕又復壯的特殊歷史,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麋鹿組織學》以器官組織學為重點,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示麋鹿器官系統的組織學,揭示了麋鹿組織學特點,還結合動物的組織學、生理與機能方面的資料進行論述和比較。全書包括麋鹿基礎組織學6章,器官系統組織學11章;文字論述20萬字,組織學彩色顯微照片近300幅。本書將為麋鹿的健康、疾病診斷、生長發育研究和保護奠定必要的基礎資料。
白蟻是最古老的社會性昆蟲,在地球上已存活2億多年,是大自然中高效降解纖維素的昆蟲之一和杰出的建筑師。白蟻雖然個體微小,形態原始,但他們卻組成了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群體。巢群中有工蟻、兵蟻、蟻王、蟻后等不同白蟻個體,每只白蟻都有自己明確的職責,從筑巢、覓食、保護巢群到繁殖后代,各司其職、分工協作。本書通過科普繪本的形式,形象、生動、直觀地呈現了白蟻的生活習性、白蟻為什么分飛,科普了白蟻從分飛、筑巢到繁殖的全過程,揭秘白蟻王國的構建過程與全貌。
系統地概述青藏高原昆蟲70多年研究取得的成果,闡明了青藏高原昆蟲保護的基本條件,保護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重要昆蟲資源類群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特點。提出了青藏高原昆蟲保護的基本原則和保護的類群。評價了重要類群在青藏高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及害蟲綠色防控中的作用。提出青藏高原一級保護昆蟲150種,二級保護昆蟲1500種,首次填補青藏高原昆蟲保護名錄的空白。針對保護的種類首次提出原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和綠色防控保護等措施。
全書以蜘蛛網、翅膀、眼睛、貝類螺類、胚胎等為例,將自然界存在的形態與計算機程序模擬結果進行對比,探討生物演化的方向;又以蜜蜂授粉、無花果與黃蜂共生為例,探討生物演化的相互作用。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等價值理念相結合,深刻發掘中國式現代化包含的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歷史觀、生態文明觀、生態民主觀及其實踐探索,并在此基礎上探析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推動人的生存、人的發展、人的解放等方面的人學意蘊,力圖揭示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對于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尋覓自然》是一本經典博物圖書,由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撰寫,它首次收錄了威爾遜富有開創性的主題文章,深入探討了自然的野性與人性之間的密切聯系。威爾遜認為,理解人類行為,需要從進化的角度審視遺傳與文化變遷。威爾遜贊美了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持續存在的重要性,討論了親生命性的概念,威爾遜認為,人類有足夠的智慧和時間應對環境災難,關鍵在于正確引導科學和技術,重建人類的自我形象。對于物種迅速消失、環境遭到破壞的現實,這本書仍然具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本書由蘇格蘭海洋生物學會Gage 教授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Tyler 教授兩位國際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編著。本書前3 章介紹了深海生物學發展的歷史與研究方法,第4 至14 章用大量經典標本和來自海底觀察設備拍攝的海底照片全面系統闡述了深海巨型、大型和小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時空分布模型,并通過對攝食、代謝、繁殖、發育和散布過程的考查,闡明了這些生物如何適應于生活在本來并不適合于它們棲居的環境中的生態學。最后,介紹了人類對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的潛在重要影響。本書是一本經典的深海生物學專著,盡管已出版
21世紀是生命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日益增長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領域及其相關產業的大數據催生了生物信息的快速發展。《中國生物信息學2035發展戰略》面向2035年探討了國際生物信息學的前沿發展趨勢,深入闡述了生物信息學所涵蓋的不同研究分支的發展歷史、國內基礎、發展態勢,凝練了生物信息學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并提出了我國相應的發展領域和政策建議。本書為相關領域戰略與管理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研發人員及高校師生提供了研究指引,為科研管理部門提供了決策參考,也是社會公眾了解生物信息學發展現狀及
本書介紹了環形RNA全長轉錄本序列重構和定量算法CircAST,該算法通過計算不同組織、不同疾病狀態下環形RNA轉錄本完整的序列組成和內部結構以及對環形RNA基于轉錄本水平的精確定量,幫助研究者更有效地篩選出具有潛在功能的環形RNA可變剪接異構體,為更加精準地全面解析環形RNA全長轉錄本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對環形RNA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可供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